□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评论员 莫兰
最近,一档号称“全新代际相亲交友节目”的《中国式相亲》仅播出一期便爆红,引发了极大争议。一个多小时的节目被网友称“从头到尾满满的槽点”,其传递的陈腐婚恋价值观遭到痛批,尤其是某些嘉宾将女性视为干活工具、生育机器的态度及“一人脱单,全家光荣”的节目口号更是广受诟病。
这档节目名为“中国式”,意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回归”——单身青年携家长相亲,全家亮相后,子女被带往玻璃房,由家长负责相女嘉宾,为子女“把关掌眼”。第一期是男相女。在整个择偶过程中,当事人的态度和声音都被淹没在家长强势的意志之中,怎么看都是“传统包办婚姻”模式的沉渣泛起。
而部分家长及男嘉宾对女性的种种歧视更令舆论哗然。比如有位长辈坚持“女孩必须得干活”,有家长称希望儿媳妇“要给我生两到三个孙儿”……而在男嘉宾的择偶天平上,美貌才是女性最重要的本钱。
父母代替子女相亲的现象并不鲜见。自2004年起,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武汉等城市的公园里,父母代子女相亲的“白发相亲角”日渐红火。在这里,相亲等于一场“婚姻营销”,婚姻变成了双方父母的选择和博弈,成了赤裸裸的“拼条件”。 归根结底,《中国式相亲》就是一档屏幕版的“白发相亲角”。
有些父母自觉对儿女的婚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逼婚、逼生、逼二孩、逼离婚、逼复婚……无怪乎最近因出版《巨婴国》一书剖析“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水平只是婴儿”的“巨婴现象”而引发热议的知名心理作家武志红感慨,中国家庭很容易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充满了这样的糨糊逻辑:“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正因为如此,离婚率十二连增少不了父母的“推动”。学者王晓明的研究数据表明,“80后”婚姻中,由于父母的介入致使矛盾激化的占到了41%。而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的“80后”离婚案中,父母参与占了九成以上。《中国式相亲》“一人脱单,全家光荣”的口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边界不清的糨糊逻辑。
面对质疑,有人为其辩护,称“现实就是这样的,甚至更黑”。然而,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更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倡导一种平等、健康、积极、向上的婚恋价值观。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没有底线地制造噱头,放大丑态的思想与行为。任何时候,道德的底线都不可逾越,陈腐的价值观总会被大浪淘尽,审丑永远成不了主流,即便一时爆红,最终也会为大众所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