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2月14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经济女性 新闻人物 消费升级 锁定“年轻” 常蕾:把传承和创业嫁接起来 每周新闻人物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坊落户黔东南 非遗印染走出山村

常蕾:把传承和创业嫁接起来

常蕾和不染山坊工厂的奶奶们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刘月辉

“这些作品全部出自我们的不染山坊工厂,而且都是非遗传承人的作品。”近日,在一个生态市集上,身着印染服饰的常蕾吸引了包括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在内的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一个周末的上午,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北京黑芝麻胡同的不染山坊创始人常蕾的工作室,她正在给学生们上印染培训课程。常蕾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丰富,有亲子、成人、儿童等不同的设置,还为微残人群举办公益讲座和培训。她希望印染蜡染这项传统工艺能够走入大众生活。

“传统印染是我要坚持一辈子的事业,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企业品牌。”“85后”创业者常蕾道出创业的初衷。2014年底,常蕾创办了不染山坊工作室;今年4月,不染山坊工厂落户于黔东南农场镇的一个革家人的山村,20多位“职工”全部为非遗传承人。

“画娘、绣娘都是非遗传承人”

谈及与传统印染的“缘”,常蕾说,“第一次接触传统印染是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博物馆,那些手绘的蜡染和植物印染的色彩触动了我。”当时正读雕塑专业的她开始对草木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利用假期,在云南和贵州的山村研习扎染和蜡染技艺。大学毕业后,常蕾先后到中东、欧洲、北美等地游学,把中国的扎染和蜡染结合当代艺术进行创新创作,并带着作品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回来后,常蕾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不染山坊工作室;为加大规模,今年初,她又开办了不染山坊工厂。

“丝绸是中国的非遗,是中国的奢侈品。以丝绸织物为画卷,以植物之色为颜料,以扎染蜡染技艺为画笔,这样产生的面料与丝巾是中国印染技艺的最好载体。”面料与丝巾是常蕾的主打产品。记者在她的工作室看到了上百条印染蜡染的丝巾,此外,她还尝试开发了家居产品、礼品定制以及服饰定制、传统技艺传播教育等。

“她们从小就织布、绣花、制造蓝靛、画蜡、染布,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印染技艺的博物馆。”谈起工厂里画娘、绣娘,常蕾津津乐道,“阿姨、奶奶们一起唱着古歌,做着蜡染与刺绣,这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刻。”

常蕾介绍说,最初,工厂里只有阿姨。因为看到村里有很多留守老人,于是,她请来了这些奶奶们。“81岁的吴奶奶经常担着几十斤的扁担走四五公里的山路去镇上卖菜换取微薄的收入,有一天走山路时,她不幸被车撞了,痊愈之后我们便邀请她来家门口的不染山坊,做一些简单的刺绣工作。”据介绍,工厂的阿姨、奶奶们,全部是非遗传承人,年龄在48岁以上,最年长的83岁。

“因为观念、自然环境等限制,大多数妇女是走不出村子的。”常蕾把工厂设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自然村里,通过合作社模型和订单管理,让这些妇女通过技艺赚钱,填补家用。她说,贵州山村的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许多年老的妇女为了填补生计去卖菜、挖煤、背石头。

常蕾担忧印染蜡染技艺面临断代。 “我们将山坊设立在黔东南的山村中,希望通过提供就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传承技艺。我们为年轻女性提供免费的学习指导。”她希望首先把回乡的年轻妈妈带动起来。

“要嫁接当代生活,创意是关键”

在常蕾看来,传统技艺最佳的传承,是让它走入大众生活。通过生活必需品连接自然、连接历史,这是她产品设计的初衷。现在她把精力放在技艺研究与创新上,尝试从色谱、图案、蓝靛制作、面料等方面寻求创新与突破。

“其实植物印染的色谱可以很丰富,像咖色,高级灰这类经典的颜色,可以做出很多适合大众的产品。”在工作室,常蕾拿出自己制作的几十种植物色样,向记者介绍道。在图案设计方面,她认为,“将中国传统的图案解构,把原有的结构排列打散,再重构,才能打开产品销路。”但如何让不识字的阿姨、奶奶们接受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创新,是工厂开办之初,常蕾遇到的主要困难。“我们尽量通过简单的方式,加入艺术创作,做基于传统的图案。”开办工厂时,她在村里一住就住了两个多月,每天与阿姨、奶奶们交流磨合。

工厂要产业化,对质量有标准要求。常蕾举例说,同样是一只蝴蝶,每个画娘画出来的线条、力度都有细微差别。但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常蕾发现,其实这些细微的变化也正是手工制作的特色。

在贵州,印染工厂不少,但工厂普遍整体运营不好。对此,常蕾认为,“目前市场上,印染的产品千篇一律,没有与当代生活很好地嫁接。传统形式的重塑是关键,首先要将文化创意做好。”

谈及工厂的未来建设,常蕾表示,会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和支持,进行扩建。“先把一个工厂做好,然后把周边村子带动起来。”她表示,今后会借助展会和各种平台宣传销售印染产品。“不染山坊线上淘宝店也即将开业,与一些平台合作的销售代理也陆续启动。”

前不久,常蕾带着不染山坊的作品参加了在北京798丹麦艺术中心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展览,作品广受好评,这让常蕾备受鼓舞。她准备明年在与美国、德国、法国的艺术与文化交流活动中,继续推广中国传统工艺。在常蕾看来,印染作品更是艺术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