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丁秀伟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36万人,占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的30.2%,几乎每3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至2020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540万人。养老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上海改善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共资源、医疗资源有限性、养老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凸显,该如何破题?作为我国首个全面实施健康城市建设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正在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医养结合之路,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多层次养老模式进行时”样本。
创新“智慧养老”新模式
在近日发布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科技老龄”一词被列入上海2020年将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之一。
老龄化公共产品便是典型案例。当下,申城将通过建设包括老年日间照护中心、助餐点、活动室等服务点构成的“枢纽式为老服务平台”,开展独居老人紧急救援呼叫、失智老人防走失定位、电话主动关爱、远程医疗等等居家科技服务;此外,含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适配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在逐步完善。
不过,由于服务资源相对分散、信息不对称,不少老年人或其家属并未了解到这些信息。10月26日上线的“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www.shweilao.cn)”被寄望于在服务获取与服务提供间架起桥梁。
据介绍,该平台将同时承担起上海“为老信息服务统一门户网站”“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统一入口”,以及“为老服务资源大数据库”三项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不仅建立了综合资料库,涵盖各类涉老信息,还上线了“养老地图”,老人不仅可便捷查询到自家附近的各类养老机构、活动场所等,还可查询到优待项目、维权点、机构办事指南等各类实用信息。此外,养老服务机构也可在该平台查询各类办事指南等。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区级层面、街镇层面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的统筹建设。该平台此番投入运行后,上海将形成市、区“两级平台”,市、区、街镇“三级网络”的架构,将支撑全人群覆盖、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理、全天候响应的智慧养老体系。这些举措标志着上海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居家养老迎家庭医生进门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 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62.2%需要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是当前养老服务中最迫切、最刚性的需求。目前,上海市已经研究形成一系列医养结合政策措施,在机构养老方面,一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签约,委派医生上门服务;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区域内其他医疗资源与养老机构签约,提供服务。二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内设医疗机构。目标是2017年实现一定规模,即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全部设置医疗机构并实现医保联网,全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基本覆盖。三是推进老年护理床位建设。至2020年,实现全市老年护理床位数达户籍老年人口数1.5%的目标。
上海从2011年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0日,签约60岁以上老人近68万人,家庭医生成为这些老人与社会联系的一根紧密纽带。
一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80多岁的老人与上海闵行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后不久,胸闷、心悸,他想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但专家号紧缺。没想到,家庭医生很快通过转诊平台,为他预约到专家号,让他顺利接受了中山医院专家的治疗。后来,老人又突发脑梗,急需住院治疗,家庭医生又为他安排了绿色通道,老人优先入住了闵行的二级医院——吴泾医院。出院后,老人再转到社区,接受康复治疗。老人感叹:“签约后真是方便啊,我看病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整合资源培育养老人才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服务优质的养老护理员队伍,是发展养老服务的根本支撑。
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创始人王燕妮认为,养老的一大难题是护理者缺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大量的护理资源。但是通过搭建平台,将全职的护理人员、志愿者或者居家护理的配合者、支持者聚集起来,可以动员多领域、多行业资源参与,帮助失能人士恢复机能,让老年人可以重新进入社会。
目前,上海市已经研究编制《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规划(2015-2020年)》,将整合民政、卫生、医保的资质体系和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与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衔接、涵盖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等内容的老年照护工作人员职业资质体系;加大培训补贴力度,建设养老护理公共实训基地,优化落实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完善养老服务人员技能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大养老服务就业扶持力度,鼓励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对养老机构招用专业技术人才和有技术职称的养老护理员予以奖励。
上海还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服务,整合各类养老护理资源,由护理站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同社工、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推进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和养老照料服务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