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光速”般的几何传播效应,往往让爱心来得格外澎湃,质疑、声讨的浪涛也愈加汹涌。
求助无疑应该真实,而受助与救助都可以更加成熟理性。
□ 舟子
据报道,被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女孩佳佳重返火场救父亲的事迹感动,不少网友、当地政府和佳佳学校都为他们一家捐赠捐款。短短3天,佳佳收到捐款100余万。佳佳的母亲表达感谢之余也呼吁大家暂停捐款,她说前期治疗费用已足够,以后会公布善款使用情况。她表示,他们一个平凡的家庭,一夜之间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大家:如果不是这些好心人,这个家可能早就完了,有了你们做后盾,孩子不再害怕,一定会挺住的。她还说,这些善款每一分钱都将用于佳佳的治疗,等佳佳后续治疗结束后,剩下的捐款将转捐给慈善机构继续传递爱心,并欢迎各界监督。
这则新闻令人感觉欣慰:女孩重返火场救父是少年的勇敢、反哺之举,人们称道赞许之外,以捐助表示认同和嘉奖,这也是一种爱。人心不古、古道热肠不再,并不尽然,明亮与温暖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底色。世间难免有灾难和不测,但人与人之间的慈善爱心就像是一份“救援保险”,为你“理赔”,为你疗伤,为你提供重启生活的支撑。人心没有“荒漠化”,爱心依旧澎湃,捐助与被捐助如此心心相映,这世界正如你所爱。而佳佳母亲的捐款暂停呼吁,则让人看到了受助方对于捐助方的回应与回馈,爱与被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爱心不但能及时帮助到这一个家庭,还能继续延展到更大的慈善范围,去救助帮助更多确有需要的人。捐助方明明白白地看到了自己的“爱有所值”。
此前,因求助和救助而发生的“反转剧”时有所闻,事件发展进程大致如下:求助,捐助纷至沓来,随着更多信息曝出,引发质疑、舆论反转。最近的一起当属“罗尔事件”:据报道,深圳白血病女童的父亲罗尔称因女儿每天高达3万元的医疗费而“卖文”筹钱,随即有人曝出孩子生病是真,但“卖文”筹钱事疑似网络营销,且罗尔家境不差,引起网络善举被骗的舆论漩涡。后罗尔退捐,通过微信发布声明,262万元赞赏资金原路退回 。
“重返火场救父女孩”引发的捐助热潮更多来自人们对于14岁女孩勇敢、孝心的呼应,而其母亲根据需求,及时“止捐”,防“退捐”于未然,主动“公示”捐助款去向,让捐助人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爱心去向和最大的价值发挥,这不仅是受助方对自我的负责,也对其后其他的需要救助者有着积极效应,因为只有让捐助人对于自己捐款的去向、用途与价值感到放心、适得其所,救助与受助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爱心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求助无疑应该真实,而受助与救助都可以更加成熟理性。罗尔的故事一开始是温暖人心的,但随后事件反转,被捐助者被质疑被批评甚至是被抨击、谩骂,以致这位父亲面对镜头痛哭流泪,这也让人不免有同情、有所思:是的,他开始的求助不是百分之百的事实描述,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于生病女儿的哀伤与担忧却是真切的,对于所需医疗费用的担忧也是真实的。他的真切与真实打动了很多阅读了他的文字的人,但他对于其家庭财产的某些隐瞒后来也惹恼了人们。为什么他对自己的家庭财产状况不能跟他对女儿的爱与担忧同样真实呢?这是罗尔做法的可质疑之处,以致他最终退捐。而对于那家有营销之嫌的公司,“全盘打死”似乎也未必一定是上策:如果既能救人又能有益于公司发展,那为何非要把二者绝然对立、隔离起来呢?纯粹的公益固然令人击节赞赏,但适度的商业是否也可在有规可循、有章可遵的前提下参与到爱心的传递、循环之中来呢?因为即使有商业动机,它也不比毫无慈善动机的商业活动更低下,如果它确实能救人、在救人。如果有这样的合理机制存在,慈善的空间与前景,可能会更宽阔。
与传统的救助途径相比,互联网时代“光速”般的几何传播效应,往往让爱心来得格外澎湃,但如果其中存在某些瑕疵,质疑、声讨的浪涛也会愈加汹涌,弄得受助者猝不及防、不堪舆论重负,捐助者也深感被辜负、被欺骗,如此,有两败俱伤之感。“罗尔事件”的后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损耗可以有所减小、有所改善:退捐是一种“更正”,是对有关质疑的应有回应,更是对捐助人爱心的交待。而“重返火场救父女孩”妈妈的及时“止捐”,则让人看出其对于公众爱心的尊重与珍视。在受助方对于这份爱心的尊重、珍视与维护之下,慈善救助的土壤得到了呵护,公众爱心的潜力得到了滋养,当下一次的需要救助来临时,人们的纯良爱心还会被再次激发,释放出强大活力和动人力量,恰如冬日暖阳,温暖需要受助者,同时,照亮一个我们所共同希冀的充满爱心与信任的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