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2月3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中国版画运动的园丁与导师 一本菜谱改变两个女人的命运 新书架 话剧《仲夏夜之梦》北京首演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版画运动的园丁与导师

——记“引玉:鲁迅藏外国版画选粹”展

此次展览展出的50余幅作品均为鲁迅个人收藏,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分为“欧美版画”“日本版画”“苏联版画”三个部分,选粹出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版画家的作品。

无论是描绘场景,还是刻画人物,这些作品或逼真,或潇洒,或严谨,或夸张,或纤美,或豪放,甚至,不仅有强烈的黑白对比,还有细密明朗的彩色作法,叫人大开眼界。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驰

11月30日,为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而举办的“引玉:鲁迅藏外国版画选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落下帷幕。赶在展览结束的最后一个周五,记者来到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

当天参观的人并不多,工作人员说,月初开展的时候,观众很多。而根据典籍博物馆官网上介绍,“展览得到观众好评,参观者络绎不绝。”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前行者——鲁迅,值得我们重新认识。”留言簿上,一位观众留下的这句话,让记者颇有共鸣。

正如展览所开宗明义的,原来,“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园丁和导师”。资料也表明,鲁迅是将国外创作版画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据李允经的《鲁迅与中外美术》一书介绍,中国是木刻的故乡和摇篮,是世界上版画出现最早的国家。譬如隋唐造像,明清绣像,民间门神,至今可见实物。但这些都是复制的木刻,是刻工复刻画师原作,刻和画是分开的。到14世纪初,中国的木刻传入欧洲。500多年后,19世纪中叶,创作木刻在欧洲兴起,作者“不模仿,不复刻,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和布”,故称创作版画,刻家即画家。

从小读古书、拓摹插画并一直关注美术发展的鲁迅,对刻、画不分家的创作版画有种特殊的敏感。从20世纪20年代末,他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外国版画。展览前言介绍,鲁迅一生收集了1800余幅外国版画,并且“内容丰富,品质甚高”。

鲁迅十分看重版画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因此,不遗余力加以倡导推广。

1929 年,鲁迅与柔石等人合组“朝华社”,开始向国内推介海外版画。1931年举办的“木刻讲习会”,培养了首批中国木刻艺术家,被视为中国现代新型版画的开端,拉开了全国规模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序幕。他先后自费编印了《近代木刻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苏联版画集》等多种外国版画集,并参与举办了“西洋木刻展览会”“苏联版画展览会”“德国作家版画展” 等多场版画展览,推动现代版画在中国的发展,并使之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撼动社会魂魄的现代大众艺术。

展览介绍,鲁迅收藏的版画并非都用金钱购得,因为当时一些外国版画家很喜欢中国纸,他就以中国的宣纸、笺纸将版画换回。他在自己编选的苏联版画集《引玉集》后记中解释,“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

这也是此次展览名字的由来。

“引玉:鲁迅藏外国版画选粹” 所展出的50余幅作品均为鲁迅个人收藏,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分为“欧美版画”“日本版画”“苏联版画”三个部分,选粹出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版画家的作品,包括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组画精选和卡尔·梅菲尔德的《士敏土之图》组画精选、前苏联克拉甫兼珂《静静的顿河》插图精选、《死魂灵一百图》中的两幅以及日本前川千帆、平冢运一等著名版画家的众多精粹作品。

无论是描绘场景,还是刻画人物,这些作品或逼真,或潇洒,或严谨,或夸张,或纤美,或豪放,甚至,不仅有强烈的黑白对比,还有细密明朗的彩色作法,叫人大开眼界。

展览最先呈现给观众、也是让人最为震动的,是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

《德国的孩子们饿着!》(1924年)中,两对半瞪得圆圆的渴望的乌黑大眼、五个被孩子们高高举起的空碗;《磨镰刀》(1902年至1908年作《农民战争》连环版画的第三幅)里凄苦老妪忧愤的目光和手背上血管突出的粗大双手,都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心。

资料显示,珂勒惠支的7幅历史题材的组画《农民战争》,以其深刻的内容和无与伦比的精湛的铜版画艺术技法,轰动德国绘画界,珂勒惠支因此获得盛名。德国著名画家克林格尔、利勃尔曼等,都给以很高的评价,国家艺术馆收藏了她的版画。192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同时被授予教授的学衔,珂勒惠支成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第一位女教授。

在她60岁生日时,德国剧作家霍普德曼写信给她,“你的无声的描线,沁人心脾,如一种惨苦的呼声——希腊和罗马时候都没有听到过的呼声。”

留有“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名句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则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怀着阴郁和纤秾的同情,将这些尽收眼底,表现在她慈母般的手腕之下。这是做出巨大牺牲的人民的沉默之音。”

珂勒惠支还被誉为“全世界母亲的代言人”。其作品大多以战争、死亡、妇女和儿童为题材,体现了艺术家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正义的反思。

1891年,珂勒惠支与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卡尔是个医生,婚后,他们住在工人居住区,一个为工人、贫民治病,一个作画。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贫病交迫的工人生活的版画和赈济病人、扶救妇孺的宣传画,都是画家生活的写照和感受。

在鲁迅眼里,凯绥·珂勒惠支是举世无出其右的女性艺术家。她凝固最底层的世相,体现出弱小生命对强大命运的不屈抗争。她的作品,让我们“看见了别一种人,虽非英雄,却可以亲近,同情。”“愈看,而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

根据李允经的研究,鲁迅开始搜集珂勒惠支的版画是在1930年,通过留德学生徐诗荃特别是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鲁迅获得多幅珂勒惠支的作品。

史沫特莱曾在德国做记者,认识了珂勒惠支并结为好友。《鲁迅日记》记载,1931年,鲁迅经由史沫特莱,购得珂勒惠支版画22幅,“皆为原拓并有珂勒惠支亲笔署名,极其珍贵”。

而按欧洲当时的惯例,凡名作家签名的版画作品,一般只供美术馆收藏和展览会之用,不会出售给私人。

难怪,记者在这次展览上见到的珂勒惠支的所有作品,在其标题后都极少有的带个“复制品”的括弧。

至于向国人介绍珂勒惠支,则是从1931年开始,并一直持续到鲁迅抱病去世之前。

1936年,鲁迅精心编印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从书的序目、配页、编号、印章,到最后题写书名,大病刚轻的鲁迅都亲力亲为。他在该书序目中写道:珂勒惠支“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他还特邀史沫特莱为选集作序。

鲁迅时代的中国,同样有着流离失所、饥饿死亡,他将珂勒惠支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希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艺术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大众。

正是在鲁迅身体力行的倡导下,新兴木刻的新芽在中国终于日渐茁壮。木刻青年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他们深入观察社会,表现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侵略者的罪行,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创作于这个时期的木刻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不仅开拓了美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也影响了当时整个美术创作领域。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也是一个艺术鉴赏家,推广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