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利民
妮妮是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638位女生里的一个。她脑子里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为什么男孩站着小便,女孩蹲着小便?出生前我在哪里呢?妈妈肚子里真有小房子吗?为什么男孩不能有宝宝?感谢妮妮好奇的问题引领我们走进教育的一片崭新的领域——性别教育。
关于“爱”
2000年,上理工附小研究了《我从哪里来》,老师从蒲公英宝宝、小鸡宝宝和小猪宝宝的出生讲起,由动植物的繁衍到人类诞生的过程,科学明了。与此同时,妮妮和小朋友们一起打开爸爸妈妈写给他们的信: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九个月,在这九个月前,我们想象你的性别、模样、脾气,但这些都不重要,你的到来是一个惊喜,你是我们一辈子都爱不过来的宝贝。
妮妮边读边流泪,告诉我:我第一次收到爸爸妈妈写给我的信,原来他们那么爱我……
“爱与生命”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探寻的话题,而我们的传统教育鲜谈“生命”和“情感”,忌谈“性”和“性别”。现今,小学生生理成熟期提前,对“性”充满好奇,若获取渠道不当,身心会遭受污染;儿童遭受“性侵”事件增多,缺乏身体保护能力。
上理工附小制定了性别教育课程方案,包含生命诞生、性别平等、性别认同、男女差异、防止侵犯、感恩养育、珍爱生命等具体实践内容指引;研发了适合男女生差异的性别教育课程,构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性别教育内容框架,编写教材、家庭读本,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参考;编写了18篇性别教育教学指南,让教师有“法”可教。
上理工附小历经16年,以“爱”为核心,用温暖的、和谐的视角,让一到五年级小学生学习3个板块、18个模块的课程内容——了解生命的由来,知道男女性别的差异和变化,剖析少男少女的“朦胧”情感,减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愿或不便启齿的烦恼,真切有效地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学会做自己身体和生活的主人。
关于“勇气”
妮妮想报名参加足球社团,妈妈极力反对:“小姑娘应该学一些文雅的东西,足球是男孩踢的。”妮妮很疑惑:为什么女孩踢足球就不文雅了呢?
父母会习惯性地给女孩买洋娃娃,给男孩买飞机模型,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恰恰反映了男孩女孩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于男女生差异,我比较同意美国心理学博士汤普森在《男孩成长中的秘密》的观点:第一,儿童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男孩或女孩。第二,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第三,性别的确有非凡的影响力。基于这三点认识,在学校的教学和教育中,应不拘泥于“差异”,而应着眼于“认同”,即让孩子们悦纳自己,理解异性,接纳差异。
上理工附小在性别教育课程《男孩和女孩》中,关注到男女外貌和生理的差异;《性别密码》中让孩子们了解性别的由来;在《性别名片》中,尝试着构筑自己的性别身份;在《亲密有“间”》中,学习男女生交往方法。
传统教育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固化了性别角色,就像很多家长会教导男孩应该更活泼、进取、自信、聪明,女孩应该更安静、淑女、谦顺、勤奋。而勇敢坚强并非男生独有的特质,温柔体贴也不是女孩的特质。在社会观念走向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具备刚柔并济特质的男女,往往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相信我们的女孩,正如相信男孩一样。不给女孩贴上“温柔”“听话”的标签,因为“做最好的自己”是教育的期待;不要轻易限制和规定女孩该做什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是教育的包容。因此,女孩的成长需要一种叫“勇气”的养料,家庭和学校一定要及时给予。这样,女孩们内心会放下柔弱的包袱,努力跨越障碍,达到自我精彩的彼岸。
关于“保护”
在学习身体保护的课上,妮妮又有了疑惑,同桌男孩告诉她,只有女孩需要保护,男孩不需要……
在附小的性别教育课程中有个重要部分,就是身体保护,五年中,孩子们会学习《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等6个主题内容。
通过“找朋友、身体红绿灯、亮红灯”等游戏,让学生了解身体接触的界限,体会亲密接触后的快乐和不悦的感受,增强判断和识别能力,学会保护自己。孩子们一起识别“大灰狼”、不当“小红帽”,一起练习说“不”。妮妮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在身体保护这个部分,男生女生都需要学习,都有潜在的危险。
关于“发展”
性别教育课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目前,课程在上海市杨浦区域全面推开,课程还推广到广东、河南等8个省市。
为了应对孩子们成长的需要,性别教育不断发展——
【数字云课程领域】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架构一个数字化课程平台,教师可以实时观测学生。
【创新实验室】打造男孩女孩探索俱乐部,提供个别化辅导、心理咨询、感统训练等资源环境。
【学习科学领域】开展《基于男女生差异的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