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涤明
空气采样器本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作为国家直管的长安区监测站,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然而,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引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注意。警方立案调查后,目前涉案人员已羁押在看守所。(10月25日《华商报》)
环保官员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是希望空气质量数据好看。环保官员为何不是努力工作提升环保数据,而去造假?
其中的原因,应该有N个。一种可能是,官员工作能力不行。那就应该追问,他们是怎么安排到这个岗位上来的?一种可能是,官员不是没有能力,如果造假更容易提升政绩,造假比较流行,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经验”,本欲勤政的官员也可能堕落为懒官。那就需要反思,官场上的“造假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环保官员既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愿意造假,但为客观因素所困,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心而无力,又想要好看的政绩,于是造假。这就需要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客观因素”是什么?
空气污染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但也有人为因素。人为污染源长期存在,证明着污染治理的不力。以常识判断,有些问题可能不是环保部门能解决的。2014年《法制周末》曾报道,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陕西当地的“关中第九景”。大批高污染企业纷纷落户西安周边。面对群众的不满,有的企业表示“爱上哪告就上哪告”。2013年《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西安公布了大气重点污染源,中石化等30家大型企业榜上有名。这样的“客观因素”,恐怕当地政府也撼不动。
空气采样器被戴上“口罩”,让我们看到了环保官员的压力。造假不可原谅,而同时也应反思,有关方面是否为环保部门创造了依法监管的条件。因为干扰监测,包括分局长在内的一干官员进了看守所,国家在环保问题上的严厉姿态毋庸置疑。而公众更加期盼,国家对污染排放祭出更重的拳头,并给环保执法创造从正面实现政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