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0月23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周末午茶 人生品悟 枫红深秋,寒艳不招春妒 微信时代的师生情 陪伴我的两只“老虎” 每个外婆都是食神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伴我的两只“老虎”

□ 叶永烈

别以为动物园里才有老虎。整整15年,我与两只“老虎”朝夕相伴。

“老虎”之一是老虎窗。我在上海最初的住房,是弄堂里的平房,在人字形的屋顶之下,有一个小小的阁楼。我把阁楼作为卧室,而底下的小屋则成了客厅兼书房兼厨房兼餐厅。阁楼前低后高,从梯子上去,往里可以站着,往前则只能弯着腰。阁楼又闷又黑,所幸有一个老虎窗。上海“洋房”里的老虎窗很考究,像一个小房子那样突出在屋顶的斜坡之上,窗是直立的。我家的老虎窗则很简陋,无非是在铺着青瓦的屋顶上开了一个长方形的口子,安上铁框,而铁框里装了一扇玻璃窗,晴天时可以用一根筷子撑起来,下雨时则取下筷子关窗。

对于阁楼而言,这扇老虎窗至关重要。我家朝南。清早,第一缕金色的阳光,就是透过老虎窗射进阁楼,顿时蓬荜生辉。清新的空气,也是从老虎窗源源不断吹进小楼。到了盛暑,干脆在老虎窗下方的地板上铺了席子,凉风习习,伴我安眠。

在上海,许多带阁楼的房子几乎都安装了老虎窗。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扇带来光明和轻风的窗,为什么以“老虎”命名。后来才明白,原来英语中屋顶为“Roof”,读音跟上海话中的“老虎”相近,处于中西文化交融之中的上海人便把屋顶的窗叫成了老虎窗。

我家正对面,隔着五六米的“弹硌路”(石子路),则蹲着另一只“老虎”——老虎灶,即开水炉。老虎灶这名字,倒是跟英语无关。那开水炉的炉膛口像老虎张开的大嘴,而灶后高高的烟囱管像老虎翘起的尾巴,于是上海人便以其形象命名为老虎灶。早年,上海每一条弄堂差不多都有老虎灶,而我这条弄堂的老虎灶就在家对门——因为我家在弄堂口。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好多个热水瓶,人人都拎着竹壳热水瓶到老虎灶“泡”(装)开水,一分钱泡一瓶,要么付一分纸币,要么给一根竹筹子。我家通常用5角钱买50根竹筹子,放在一个铁盒子里,泡开水时随手拿根竹筹子过去。老虎灶从清早四时就开始供应开水,让居民起床之后就能用开水泡茶,掺点冷水洗脸,直到夜深还可以让居民打水泡脚,给大家带来莫大的方便。

就在老虎灶生意红红火火之际,忽有一日贴出告示,宣称停业十天,进行装修。那一停,顿时感到极大不便。好不容易熬过这十天,老虎灶重新开业,面目大变,竟然把后面的房子借过来,打通,安放了好多张八仙桌,开起茶馆。在老虎灶之侧,就是菜场,老人们买好菜,便在茶馆里喝壶茶,一边嗑葵花籽,一边“嘎山湖”(聊天)。也有提笼架鸟者,走累了,在此歇个脚。还有人在八仙桌上摆了象棋,杀上一盘。只是那年月搓麻将几乎跟赌博划上等号,所以从未见过有人带麻将牌上茶馆。老虎灶老板还卖起五香豆腐干、大饼、香烟、酱油瓜子、糖果之类。于是人来人往,真个是“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热闹非凡。这里的茶叶,与龙井无缘,跟碧螺春无关,只是廉价的粗茶或者茶叶末而已,抓一撮放进宜兴紫砂壶之中。不见西装革履,没有遍身罗绮,或敞着对襟布衫,或趿着塑料拖鞋,平头百姓、草根阶层在这里聚集。上海“闲话”,还有苏州话、无锡话、宁波话、苏北话,组成方言“交响乐”。这儿成了“信息中心”,谈天气,论花鸟,说张家,道李家,飞长流短,不一而足。冬日,茶馆里有老虎灶,犹如中央空调输送暖气,人气甚旺,而到了夏日,则把八仙桌摆到门口的“上街沿”,享受弄堂的穿堂风,“风飘飘而吹衣”。

不过,茶馆开张之后,往往只是早茶人多,此后人走茶凉,茶客渐稀,到了下午空无一人。为了吸引客人,老板想出新招。记得,忽有一日,从老虎窗传入阵阵评弹声。我下了阁楼一看,原来是茶馆里请来评弹艺人,从此下午也桌桌客满。有人跷着二郎腿在听,有人慢条斯里抽着旱烟在听,有人倦了趴在桌上听,还有人(大都是孩子)站在后排桌旁“免费”听(这叫“立壁角”、听“壁书”)。茶馆里的众生相,如同老舍笔下的《茶馆》那样五花八门。我家与茶馆门对门,一箭之遥,琴声、话声、铲煤声、嘈杂声,声声入耳。而我家的一举一动,皆在众茶客的睽睽目光之中,如同在家对过安装了无数“监视器”。好在15个春秋天天居于斯,听惯了,看惯了,见怪不怪,安之若素。北有北京的大杂院,南有上海的弄堂,都是富有个性的都市生活典型。往日丰富多彩的弄堂百貌,如今涌入我的笔下,成为我的关于上海的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中活生生的场景……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