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文/摄
去年下半年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现在的垃圾电话太多,所以,看到陌生的号码时总有些惴惴,对方问你是某某某吗,我说是,她说我是某某某,我的大脑瞬间被点亮:这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班主任,是我敬重的王老师。在我脑海中,这个名字,一直在那些“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名字之列,而惭愧的是初中毕业之后,我竟然从来没有去看望过她,虽然,我的高中也是在那所中学上的,而她就住在校园里,她当年的家离我每天要去打饭的学生食堂不过两百米。不是我无情无义,而是年少的我不懂人情往来,后来又以为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与她还有那些在我心中留下了美丽印象的人与事相见,所以,总是不着急。而时间却流逝得飞快,一下就过去了这许多年,直到这一个长途电话打来,像一个岁月里的闹钟,将我提醒:该去看望王老师了!
王老师打电话是让我加入初中同学的微信群。我说:我眼神不好,几乎不用微信。她说:你可以不聊,但可以看呀,上面好多同学的信息,可好玩了,咱们班就差两个人就齐了!老师明确说了可以不聊,而且我也不想因“差两个”而让班级群有一种不完整感,于是,对用微信并无热情的我——对我来说,电话、短信、电邮足够用了——答应说:好的,我会加的。并热情满满地对她说:下次回去我要去看您!之后,初中同学微信群成为了我唯一的一个微信群。这于我别具意义,因为对于我所敬重的老师,我愿意遵循那句话: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好学生,尽管我不当学生已经多年。入群之后,遵照老师的话,我看过几次,发现同学们在微信群中很是热闹,不过活跃的始终是那几个人——也许是我看的次数少。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头像:这是谁?比我同学的年纪似乎大得不是一点点。虽然,有少数同学也在岁月中变得难以辨识了。随后,看到有人开始称呼“王老师”,我有点明白了,随即,她的昵称“英雄好汉”也向我证实了这肯定就是王老师,她还是当年那个豪迈爽直的她,变的是岁月,而她的精气神没有变!她俨然还是那个能够在篮球场上飞奔投篮的健将。
今年“十一”黄金周长假回到家乡,如约去看她。约定时间,短信问了她的住址,她已经搬家不再住在校园里。小区有门卫,单元楼门口需要门禁,但我去那天一路畅通,门卫没让我登记,单元楼门刚出来的人给我留了门,难道他们都知晓我此刻是去看望亲爱的老师的吗?站在她家门口时,我发呆了一会儿:几天之前,我们还相距几千里、有几十年未曾谋面交谈,而这扇门一打开,这些距离就将消失,就像我们从来不曾远离,时间也未曾溜走……我敲门了,门打开了,我在异乡近些年不时会想起的王老师就在我面前:除了岁月对于每个人难免的一点点关照,她的气度全然没有改变!她饱满发亮的脸庞依旧闪光,大眼睛依然在双眼皮下清澈流淌……由省城来扎根我们这个小地方的她的本地话比以前更加本地了,她热切而随机地向我说起不少同学的情况,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以至我不由地疑问:教过了这么多的班级,怎么能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班这么多的学生?我们是她的第一届学生吗?而她也给我解疑了:我们是她第一次当班主任带过的班级,也是唯一的。我们毕业的两年后,她结婚生子,就没再从头至尾带过一个班级,后来她也教过高中……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她教师生涯青春岁月里的唯一,难怪这么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也难怪微信群内外她与同学们的相处都如此紧密、亲密。
在师生同学相聚的饭局上,不止一个同学由衷地说:“有王老师在,就有我们的相聚!”的确,我此次能与同学相聚就得益于王老师。我短信说要去看她,她把我回乡的消息发至微信群,得益于王老师的号召和老同学的热忱,饭局相聚就在所难免了。饭局热闹,同学情深,合影上的每个人都笑得那么开心,像是回到了少年不识愁滋味、只知傻乐的初中时代,但不可能每个人都一一交谈到,将要启程回京的前一天,我在初中同学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既是问候老同学又是相约未来的话:“金秋的惹巴拉一聚,但见美女依旧美,帅哥依旧帅,只是个别同学在岁月里发福改变了模样……”省略号处因是常见的珍重回忆、再见未来的甜腻话语,不说出来不足以聊表心意,但诉诸文字还是觉得有些老套烂俗,于是,以两句英语代替,算是囫囵吞枣,意思表达到了。但愿不要被误解为卖弄做作。不过,如真要误解,那也无所谓,所谓“言为心声”,不过表达的是自己的心意。“惹巴拉”是当地很惹眼的一家餐厅的名字,我同学经营的。微信发完,觉得师生同学的聚会完满了,包括与那些云散在外地甚至异国的同学都有了一个联络——这也算是微信群跨越时空的便捷功能之一,看来需要用时还得用。不过,另有疑问的是:王老师说群里只差两个人了,但我后来发现只有30多人,而我们班好像是有40多人吧?这是怎么回事,可惜见面时忘记问老师了。还有,那差的一个或是几个同学何时能加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