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校车。 (胡杨/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胡杨
秋高气爽正是户外登山的时节,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的队员们携带一个个黄色“生命箱”深入山野,在事故多发地带进行安装。“生命箱”内有应急手电、救生哨、压缩饼干、纱布、水、救生毯、创可贴、急救手册、消毒用品等。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下基层,深入青岛市机关、社区、学校以及企业,听取青岛市应急安全工作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安全应急演练实训基地,并亲身体验应急逃生演练。
记者注意到青岛市应急安全工作具有两大特点:“前置”,即预防为主;“下沉”,即基层为先。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配套、文化支撑的工作原则指导下,打造智慧应急城市,实施家庭应急安全工程,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联动、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编制设置全国领先
在青岛市东海西路6号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院内、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家庭安全应急演练实训基地”引起了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的注意。
青岛市应急办主任张建刚介绍说:“十二五”期间,特别是“11·22”事故以后,青岛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问题为导向,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规范应急值守,突出科学处置,全面修订应急预案,强化实战演练和桌面推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训,提升全社会应急防范能力,深化应急综合保障,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
完成了“四个转变”:从风险应对向风险管理转变,从重应急救援为主向更加重视预防准备转变,从政府应急为主向政府社会协同应急转变,从公众意识淡薄向全社会应急素质全面提升转变。
实现了“五个全国领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编制设置全国领先,值守应急标准化和信息报告水平全国领先,应急预案完成全面修编演练工作全国领先,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全国领先,应急安全文化建设全国领先。
取得了“七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市政府市办实事;第一个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第一个将新闻发布和政务舆情纳入应急办职能;第一个创作推出应急题材电视剧、儿童剧并赢得广泛好评;第一个创建应急众创空间,推进应急标准、技术、制度、文化创新;第一个在副省级城市由国家行政学院调训应急干部组织专题培训班;“学会应急”成为全国应急系统第一科普宣教品牌。
张建刚介绍道:“汲取国内外经验,青岛市在应急方面突出五方面监测。以气象、海洋、防汛、地震为主的自然灾害日常监测;以环保为主的突发事件前、中、后的大气、水质和土壤监测;以卫生为主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以维稳、公安为主的公共安全领域不稳定因素和风险监测;以宣传、公安为主的网络舆情监测。及时、精准、全覆盖预警发布。依托气象台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统筹全媒体发布,推进应急广播电台和到乡村、社区有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提升预警发布服务保障水平。”
建立“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
9月新学期伊始,“开好头、起好步、新学期、新气象”成为青岛市相关部门以及学校的工作主线,值此之际,青岛市教育局联合市应急办、公安、交通等部门各级联动,对校车、驾驶员以及行车路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督导检查,并部署新学期的校园安全工作。
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明确应学、应会的重点,重在体验、试验、证明。让学生和家长在体验馆上一堂应急安全知识课,做一些应急体验试验项目,学会一些应急技能,所有参加的学生通过考核都会颁发一个证书。
近年来,青岛市依托“红十字水上救援队”和“青岛救生协会”等应急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应急宣教服务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突出规范化、标准化,让更多中小学生、更多家庭更加直接地学到各类有用的应急安全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让8万名中小学生进应急体验馆学习培训这项工作,已经列入今年市政府“市办实事”。
与此同时,督促指导街道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等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操作手册,把应急预案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定期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及跨区域、跨部门综合应急演练。
青岛市应急安全工作成绩显著,离不开队伍的建设。首先是专业救援队伍,以驻青部队为骨干,公安、消防为综合,卫生、气象、市政、地震、海事、林业、环保等28支专业队伍为基础,并在应急专家队伍中吸纳85名专家组成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
志愿者队伍在青岛市应急安全工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全市拥有应急救援队伍800余支、人员2.3万余人。同时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应急志愿者协会,蓝天、山海情、青岛救生协会等14支专业志愿者队伍已成为救援尖兵,成为青岛市山地、水上、海岸线及国内外地震紧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其中“蓝天救援队”多次代表国家参与国内外抗震救灾。
建立“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2016年青岛市政府将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入市办实事项目。“第一响应人”是拥有救护证书且能够在应急救援中提供救助的人员。
青岛市依托市红十字会等机构,以消防四个能力和医疗急救知识为核心,对学校、养老院、商场、企业、“九小场所”等重点人员密集场所和楼宇物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试点开展“第一响应人”岗位资质证书培训,每年应急救护员培训2万人。2016年末全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员达到18.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
“第一响应人”救护队伍成为青岛市突发事件应对和公共安全维护的重要力量,推动应急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一次体验,终身受用
提到应急安全,人们会联想到各种手册以及海报,但是在今天,更多的青岛人会脱口而出——“青岛市应急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及它所孕育的“体验式”应急安全培训模式。目前,青岛市已建成3处体验馆,今年由市妇联牵头打造的“家庭应急演练实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为提升妇女儿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青岛市妇女儿童中心的“家庭应急演练实训基地”,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亲身体验了培训中心“体验式”互动设备、地铁应急逃生、3-6级地震、暴风雨等项目。
“一次体验,终身受用。”青岛市应急办充分发挥综合枢纽作用,承上启下,协调各方,为青岛市“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张建刚说:“下一步将实现‘一区一馆’,并打造全国第一个应急众创空间,在应急管理标准、制度、技术、文化等方面求实创新。专门开设一个家庭应急安全体验区和应急产品展示超市,将家庭安全隐患实景展示,提出科学解决方案。还将出台家庭应急安全标准,提升家庭应急安全水平。”
采访期间,记者一行观看了由青岛籍演员、“应急安全形象大使”黄渤主演的公益宣传片,以及中国首部应急安全题材都市轻喜剧《青年旅舍》。28集电视连续剧每集一个安全小故事,最后由著名评论人梁宏达先生点评,叙事生动,寓教于乐。《青年旅舍》7月21日在青岛电视台影视频道首播,应急办和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动员学生家长共同观剧,同时撰写读后感,参与在线答题活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应急安全教育要从小抓起。国内首个应急题材儿童剧《奇妙梦旅行》公开演出60余场次,2万余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观剧学应急,赴北京汇报演出后相关领导给予充分肯定。
青岛市还在全国首创了“中小学生应急安全文化节”,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小手拉大手,一起学应急”活动,开展应急安全知识微信答题,应急故事征文、绘画、演讲比赛,应急体验互动等活动,2015年超过30万学生及家长参与。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有效提升了妇女儿童、老年人的应急素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十三五”期间,青岛市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儿童安全的主体责任,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进一步强化儿童安全教育演练,建立完善儿童伤害检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建立村(社区)、学校儿童安全发现、报告、评估、干预、处置保护机制,强化特殊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与保护网络,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