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10月10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健康周刊 心理 “灰色童谣”风靡中小学 当心误导孩子“视界观” 女人为啥老觉得自己胖? 夫妻恩爱幸福看别人没魅力 心闻串串烧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灰色童谣”风靡中小学 当心误导孩子“视界观”

每个孩子都如一张白纸,通过生活经历来认知外面的世界,而童谣作为一种对少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特殊手段与形式,能使少儿在吟诵过程中认识事物,学到知识,懂得人伦道德、处世哲理。近两年来,一些恶搞、庸俗的被改编童谣在中小学校园中流行,里面还有不少涉及暴力行为的词汇。全国少工委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平常喜欢哼唱“灰色童谣”的孩子占56%,73%的孩子认为“灰色童谣”“好玩、顺口”。许多家长对此忧心忡忡,担心这些内容不健康的童谣容易让孩子混淆是非,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专家指出,孩子的价值观还在形成期,长期传唱“灰色童谣”,容易在他们心中形成自我暗示,不利于孩子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家长和学校应该予以正确引导,鼓励孩子们自发创作一些积极向上、生动有趣的健康歌谣。消除“灰色童谣”的不良影响,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呼吁为孩子创作更多优秀童谣,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 袁凤

“祝你身体健康,牙齿掉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发现怎么办,拿起菜刀跟他干”……最近朱女士发现,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竟然经常哼唱这样的恶搞童谣。面对朱女士的惊讶,她儿子不以为然地说:“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互相教的,在学校里可流行了。 ”

自古以来,童谣作为一种对少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特殊手段与形式,能使少儿在吟诵过程中认识事物,学到知识,懂得人伦道德、处世哲理。而对儿子哼唱的这种“灰色童谣”,朱女士有些忧心忡忡。她说,没想到孩子记着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里面还有不少涉及暴力行为的词汇,担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灰色童谣”风靡校园家长忧心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恶搞的“灰色童谣”在中小学生中还挺有市场。一位五年级的小彭同学就现场背诵了几段类似童谣,其中大多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是当下流行歌曲“改编”的,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双截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门口小卖部”。还有著名的生日快乐歌被改编成了以下内容:“祝你生日快乐,祝你蛋糕发霉,祝你出门见鬼,祝你生日倒霉……”

当问及为何喜欢这类童谣,小彭说:“我觉得好玩呗!我们班里同学们都这么玩。”采访中,当笔者问及“灰色童谣”的来源时,许多同学表示,平时大多数同学放学回家后有的在书上找,有的上网查,学会了就在同学之间显摆,而且往往有一个同学会了,其他同学很快就跟着一起学会了。

全国少工委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平常喜欢哼唱“灰色童谣”的孩子占56%,73%的孩子认为“灰色童谣”“好玩、顺口”。

许多家长对此表示担忧。“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童谣容易让孩子混淆是非,影响身心健康,目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利于孩子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位家长说,在家中和孩子背诵经典古诗的时候,孩子经常出现背混了的现象,“学校里还是应该禁止这些 ‘灰色童谣’的传播。 ”

家长应善加引导消除孩子心理压力

在采访中,不少老师也表示,其实这些“灰色童谣”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有很多之前就已经在校园内流行多年。一位老师表示,“灰色童谣”虽然在校园广为传播,但很多来源于社会和家庭之中,很多平时大人不好说、不敢说的话,都由“灰色童谣”的形式来表现,因此,消除“灰色童谣”的不良影响,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灰色童谣中的那些话,如果说得多了,可能就会成为孩子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在他们性格、人生观未定型的时候。 ”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燕认为,孩子的价值观还在形成期,长期传唱类似歌谣,容易在他们心中形成自我暗示,不利于孩子树立健康的价值观。目前我国校园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带有“亚文化”性质的“灰色童谣”丝毫不容忽视,还是要让孩子们远离弥漫着负面情绪的“灰色童谣”,回到阳光灿烂的轨道上来。

郑燕还表示,目前,孩子们普遍课业负担较重,压力较大,他们可能会通过“灰色童谣”这种形式来宣泄与排解压力。作为家长、老师,可以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

有着丰富幼教经验的姚婷老师则认为,孩子们平日里对于童谣的即兴创造和改编,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当因势利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干涉,或者一味地进行批判。应该予以正确引导,鼓励孩子们自发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健康歌谣。当然,如果歌谣中涉及不文明或不恰当用语和行为,还是要及时耐心地去纠正。

社会多为孩子创作更多优秀童谣

优秀的童谣韵律优美,容易接受,是学生学习知识、表达感情的较好教材,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童谣,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有了更多优秀童谣,那些‘灰色童谣’自然就没有生存土壤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秀英认为,优秀童谣的匮乏为“灰色童谣”提供了生长空间,因为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们等不及大人创作了,干脆自己创作或修改前人作品。当前,童谣的创作和市场推广热度远远不及流行歌曲,同时缺少相应的传播推广平台。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于童谣创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加大创新,搜集儿童生活中积极、有趣、幽默、精彩的东西,写出越来越多使用儿童语言、充满童趣的作品,并积极创设童谣传播的多渠道平台,包括电视、纸媒、电台、网络、新媒体等。

在普及和创造校园健康童谣方面,安徽某小学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该校校长薛良虎介绍,开展编诵及传唱童谣的特色活动,以 “童谣”特色为抓手,努力把校园建设成富有经典气息的书香校园,孕育孩子多彩的人生。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创编校园童谣的活动,并选出一些优秀的童谣编辑成册,成为学校的教材。教师利用童谣课带领大家学习并传唱,师生们将童谣融入到了“跳皮筋”“快板”“拍手歌”之中。

在薛良虎校长看来,童谣的创编和传唱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广泛开展童谣传唱活动,还进一步净化了校园环境,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期望我们的中小学校园,能经常听到健康向上、朗朗上口的童谣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