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风明
一位正科级党员领导干部,自1992年退休后,卷起铺盖和老伴一起回到山乡老家,挽起裤脚当起了农民。二十多年来,他扎根农村一线,竭尽所能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
这位“编外村官”,就是山西省壶关县民政局原副局长韩书宝。
1992年,韩书宝退休后带着老伴回到老家壶关县黄山乡北兑川村定居。这个消息让乡亲们大吃一惊:这老倌不在城里享清福,回来作甚?但韩书宝很淡定。退休之际,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立足新起点,晚情献乡亲。
从县城搬回村后,韩书宝向村“两委”“要官”,担任村老协主席、村两委顾问。
北兑川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多年来,村里人一直饱受行路艰难之苦。韩书宝感到,家乡要发展经济,修路是当务之急。2002年,他找到村干部商议此事,村干部却大都没什么信心:一则北兑川是有名的穷村,根本拿不出修路的钱。二则要修路就必须拓宽路基,要占村民的地,涉及农户很多。这个工作谁去做?韩书宝站了出来。他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次做不通,再去。村民的工作终于做通了,但修路钱从何而来?
发动村民们捐资修路困难更大,韩书宝带头和在外工作的子女率先捐款,并趁节假日村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探亲的机会一个一个去做工作。2002年4月5日清明节这天,在他的组织带动下,仅半个小时,全村所有在外工作人员就慷概解囊捐资4万多元。村里的修路工程启动,韩书宝又带着村里的干部和党员,每天都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村民看在眼里,纷纷加入到义务修路的队伍中。
一个月时间,村里首条水泥路竣工通车。
2009年5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韩书宝又协助村“两委”干部争取扶贫资金并再次发动全村群众捐资10多万元,带领村民奋战两个多月,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了蓄水大池,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使全村户户接通了自来水。
路好了,水通了,韩老又把目光转移到村精神文化建设上来。在他的倡议下,后经集体决策和他本人带头,2015年8月,在村集体拿不出一分钱的情况下,韩老和村“两委”干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激发了大家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全村共捐资26万多元,历时三个月,建成了崭新的村文化广场。
不仅如此,韩书宝还主动扶持青年创业兴业。2007年9月,壶关县大学生村官王宁主动选择到北兑川村工作,他想带领村民创办养猪场和种植合作社。在创业之初,韩书宝带着他到县里四处跑,帮他解决了资金上的困难。王宁领办的合作社走上正轨,带动周边10余户青年农民发展种养业,成为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
“北兑川村以前全乡经济排名倒数第一,现在有韩老给村里出钱出力出主意,不仅经济有了起色,村风民风也为之一变。”村委会主任王宁说。
退休后,韩书宝自费订阅报刊五六种,科普书籍100余册,利用村党员活动场所,为家乡群众宣传讲解党的政策、时事、法律法规和文化科学知识,同时特别注重学习报刊上登载的蔬菜种植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并学以致用。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新品种在自家庭院试验成功后,他再编写成文,张贴出去,无偿传授给村民,让村民们发展庭院经济增收。同时,他还收集报刊上登载的预防保健知识和治病单方、验方,并装订成册,免费发放给乡亲们使用。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是村里的“百事通”“老来宝”。
近年来,村里办婚丧嫁娶时出现了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不仅造成了浪费,也让村民不堪负担。韩书宝对此深感忧心,2013年初,在他的倡导提议下,村里成立了以他为首的五人“红白理事会”,制订了严禁婚丧大操大办的实施意见,把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及其标准写进了村规民约。这一变革,受到了乡亲们由衷的支持。
“你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就有你。”北兑川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平说,“韩书宝退休后回到贫困家乡服务群众,无私奉献,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他不愧为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的楷模,农村新乡贤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