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携手救助儿童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壹基金、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1+1残障人公益集团等合作伙伴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2016~2018全纳(融合)教育公益项目,共同发起倡议,呼吁公众接受残障儿童本来的样子,不忽视、不排斥、不歧视;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应当成为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首选途径。适龄残障儿童申请接受义务教育,所有学校应当坚持“零拒绝”原则。
会上,救助儿童会发布《残障儿童全纳教育公众认知与倡导方向调研报告》,通过对近千名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三成左右家长认为残障属于歧视性概念,并对精神障碍了解较少,有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比例较低。
报告显示,八成左右的家长对全纳教育理念并不了解。据残障儿童家长的反馈,他们认为,目前对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支持体系存在限制,而据普通儿童家长的反馈,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外部困难,来自于学校拒收以及缺少针对性辅导和现行教师考核机制的影响。
据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秘书长许家成介绍:“目前,我国仍有大量适龄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质量诉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残障儿童受教育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2014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度,全国6~14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72.7%”。这一数据远低于普通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
另据相关统计数据,在我国入学的残障儿童中,约有50%的残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约有50%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另有小部分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就读。
许家成强调:“在中国,以核心素养理论构建一个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行互通的融合教育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实践证明,全纳教育是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潜能发展的教育理念。”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据悉,2009年至2015年,救助儿童会先后在四川、云南、新疆的多个县市成功开展了两期全纳(融合)教育公益项目。累计有2022名残障儿童和12404名普通儿童从中受益。在项目试点地区,相关工作人员逐渐接受和认同全纳教育这一理念,为全纳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新一期的项目将通过几个维度与合作伙伴一道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工作,包括在项目学校继续开展试点工作,对师范类学生开设全纳教育课程,推动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政策落实,消除公众对于残障儿童的刻板印象等。 (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