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9月19日,北京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出台各自的户改方案,且全部取消农业户口,标志着在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取消农业户口对农民有何影响?农民能享受到什么福利?“新华视点”记者就公众关心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了追踪。
焦点一:农民权益有无影响?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两年多时间,全国31个省份全部出台相关户改方案,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口。如北京、上海提出取消本市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湖南提出,公安机关户口登记不再标注户口性质,不再依据户口性质统计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贵州提出,“户别”栏不再登记农业或非农业,统一登记为家庭户或集体户。
我国自1958年开始按照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由此带来权益、保障和待遇的不同。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是责任地和宅基地,而非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是依附在户籍上的一些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保险、住房等方面。
有人担心,取消农业户口后会影响农民的既有权益。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林亦府指出,此次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农改非”,而是全面取消农民的农业户口身份,将农民和城镇居民统一改称居民,消除身份区隔和歧视,进而逐步实现居民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因此,取消农业户口不会影响附着在农业户口背后的集体土地承包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村集体经济分配权等‘三权’。”林亦府说,“统一身份仅仅是个标志,户籍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各项配套政策的跟进与落实,即消除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如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待遇,真正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焦点二:能否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各种福利?
北京、上海等地户籍新政中提出,建立完善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身份统一后,没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只有地域区别。”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说,目前城乡居民医疗基本保险各地正在陆续并轨,未来全国居民有望享受平等的身份和待遇。而原有农业户口的“含金量”反而上涨了,农民变成了拥有土地的居民。在北京等特大城市,由于土地价值较高,农业户口因为潜在的土地拆迁收益蕴藏更多“含金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从农民到居民,不是简单改个名,还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差别的逐步消除。
“以前我们只能申报‘新农合’医保,门诊报销比例为30%~40%,现在我们可以选择城镇医保,报销比例70%。”浙江湖州吴兴区永福村书记沈国荣说,户籍改革不光是多了一个户口本,更是让农民多了一个选择。
湖州市公安局户籍改革办公室负责人吴诚说,户籍改革从体制上切实保障进城镇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消除他们进城的后顾之忧。
除了医保,还有公平的教育资源等福利。长期在武汉街头卖红薯的湖北枣阳农村居民徐军胜,尽管户口仍然在枣阳农村,但他已把女儿从农村老家接到武汉读书。“女儿户口也在农村,刚过来的时候,觉得能在武汉找个农民工子女学校读书就不错了,没想到办了居住证后,女儿被分配到公办学校,后来还考上了洪山区的重点中学。”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1810.9万,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为79%;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67.1万,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0%。除义务教育外,目前四川、重庆、浙江等地,已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与城市居民同样能够享受到申请公租房的待遇。
焦点三:城乡居民“自由迁徙”会否导致城市人口聚集?
户籍制度曾是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难以跨越的沟壑和障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林亦府表示,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限制,可能短期内会出现教育、医疗等资源紧张的情况。然而,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他们会考虑现实问题,有没有房子住,有没有工作做,基本生活有没有保障,而不会因为身份的改变一窝蜂地涌进城市。
此外,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也有区分。周运清说,像北上深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没有身份差异了,但对居住证进行积分制管理,存在准入门槛,不会造成新一轮大城市人口聚集;而一些中小城市门槛降低,短期内会吸引一些农民进城落户。
身份一样了,城里人是否更容易去农村?“城里人回流的‘逆城镇化’现象不会出现。”周运清认为,过去农业户口背后的“三权”,只针对本村集体成员。目前我国村集体实施村民自治,除非获得村集体同意,城市户口转入农村或购买农村宅基地,依旧无法享受“三权”和法律保护。
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发布的“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中“很想”占11.83%,“比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
焦点四: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做好相关配套?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测算,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其中,东、中、西部地区人口转移的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表示,户籍制度的背后是与之挂钩的公共服务、社会资源等,而目前我国城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较大。“取消农业户口,也要防止一些地方跃进式发展,单纯‘逼农民进城上楼’。”
林亦府等专家认为,更应该考虑农村人在城市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教育培训、工作机会、社会帮扶等问题。只有相关的配套政策、体制机制健全了,城镇化、农民变市民过程才会进行得更顺畅。
(记者 周科 潘祺 李劲峰 乌梦达 方列)
评论
农民到居民:转身之后要见平等
□ 肖春飞
北京市最近出台《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至此,全国所有省份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中,坚决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逐步解决农民的全面国民待遇问题。
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它还意味着经济身份、法律身份、社会身份……一纸户籍,从各个领域将城乡居民分割开来,区别对待。农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户籍改革政策,对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给予农民全面国民待遇进行了制度设计。
从“农民”到“居民”,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但要从文字变化到实质变化,需要更多努力,需要更多后续政策跟上,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比如,农民变居民之后,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如何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又如,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如何一体化,补上农村基建的短板?再如,针对农村居民担心的取消农业户口之后的农村土地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通过土地确权、同地同价等制度,实现同地同“权”,获得土地收益,从而让他们公平地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中国大地上,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正在推进,原来的农民,今天的居民,不管是居住在农村的、正在向城镇迁徙的或者已经在城市定居的,他们都渴盼:善意的政策,能够给他们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能够让他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