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丁秀伟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上海书展期间,作家陈丹燕携摄制团队做客上海图书馆,以“梦想与实践”为主题,与读者分享了她在塞尔维亚旅行、写作与拍摄作家电影的故事。
陈丹燕,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旅行作家,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是1949年后最早一批出国旅行的背包客。作为一个欧洲小说的爱好者,她在旅行和阅读中发现,追寻作者和书中人物的足迹探访现实世界,亲自去感受那里的人、那里的生活,把自己融入当地人文环境中,能更好地读懂一本书,于是开启了她的“地理阅读”、带着书本边走边读边写作的旅程,使她创作了“陈丹燕旅行汇”系列:《我的旅行哲学》《咖啡苦不苦》《我的旅行方式》等名作。
这次,陈丹燕不仅带来了“地理阅读”系列的新作《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和《驰想日:<尤利西斯>地理阅读》,还为读者听众放送了她追随《哈扎尔辞典》的足迹行走塞尔维亚的视频化地理阅读,这是陈丹燕写作三十余年首次用视频影像形式来表达文学的尝试。
关于两本新作,陈丹燕提到,《尤利西斯》和《哈扎尔辞典》是欧洲小说金字塔顶尖上的小说,《尤利西斯》诞生在爱尔兰独立运动中,《哈扎尔辞典》诞生在南斯拉夫解体阴影逼近的时候,它们都带着强烈的历史地理痕迹。
为了写《驰想日:<尤利西斯>地理阅读》,陈丹燕先后去了爱尔兰四次,写了三年,耗时九年;写《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她也去了三次塞尔维亚,花费了四年时间。
陈丹燕在塞尔维亚的视频地理阅读则以三则短片陆续呈现。短片并没有讲故事,只是用简单的文字搭配简单的镜头语言,呈现陈丹燕作为一个作家眼中的塞尔维亚的点滴与生活,观众随着她的视角转动,跟随她阅读《哈扎尔辞典》中的塞尔维亚。分享的过程中她反复提到:“我们去了塞尔维亚,没有计划,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陈丹燕的摄制组也上台与大家分享了拍摄中的点点滴滴,在台上,主持人小宝与嘉宾们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互动。
谈及去塞尔维亚的最初想法,陈丹燕再次说起了《哈扎尔辞典》,对于书中“迷宫式结构”她有不同的理解,她说:“很多文学教授认为这是作家的写作技巧,但我不这么认为。住在上海不能解决我的疑问,所以我要去塞尔维亚,我必须去那里。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写的是南斯拉夫共和国即将解体的现状。”
在其后的采访中,陈丹燕说起她对塞尔维亚的印象,去之前,她对那里的印象只有炮火连天,去了之后才发现,即使处于炮火的威胁之中,塞尔维亚人也非常乐观。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经历了40次毁灭性的轰炸,塞尔维亚人民好像已经习惯和这种毁灭性的灾难相处,他们不是用悲苦的方式来面对,该唱歌的时候唱歌,该跳舞的时候跳舞,即使是反战音乐会上唱的也是披头士、滚石等歌曲。
摄制组成员丁晓文参与陈丹燕作家电影的拍摄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她说,她对塞尔维亚的呈现非常着迷,他们就是把陈丹燕的文字转化成视觉。同时她认为,视觉呈现应该有两个视角,第一个视角就是作家的视角,作家眼中的山水、城市,地理阅读;第二个才是拍摄者的视角,看这个作家是怎么去旅行,怎么去做她的地理阅读。
对于陈丹燕和她的摄制团队拍摄的作家电影,主持人小宝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哈扎尔辞典》这本书不可能被真正地读懂,因为里面的背景有真有假,历史上真的有哈扎尔帝国,陈丹燕的视频化地理阅读就是把书中的典故用视觉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陈丹燕和她的摄制组还分享了其他旅途中的有趣见闻,整场下来更像是一场旅行分享会。分享会结束后,陈丹燕为来到现场的读者进行了新书签售,很多读者都在排队等待,并且很高兴能拿到她亲笔签名的书。
这个活动受到了很多读者的青睐,当天到来的人非常多,两层的观众席几乎坐满,有学生时代看过她的书、偶然得知这次分享会特意赶来的读者;有一直支持喜爱她作品的忠实书迷等。
在网上报名阶段,想要参与的人数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主办方临时更改了时间地点,放弃了空间较小的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选择在能容纳更多人的上海图书馆西区二楼报告厅进行。
这是一次作家与读者心灵上的分享沟通,读者们仿佛是跟随陈丹燕做了一次地理阅读,这样的阅读让他们心动,甚至有了去尝试的念头。
有位读者就在微博中这样分享:“去听陈丹燕的讲座,听她说自己喜欢的事,看他们的塞尔维亚短片,感觉肾上腺素激增,每次都是,很激动!听了我就很想做两件事:和她一样,读好多好多经典,细细探究;去人多的地方,细细欣赏不同的风景。”
这也许就是陈丹燕地理阅读的魅力所在,分享自己的收获,比单纯的写作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