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酉阳县河湾村早年热闹非凡,如今已寥落冷清。龙明盛/摄
□ 龙明盛 熊乐 管宇琦 江欣玥 路辰
在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暑期调研期间,我们川渝组考察了川渝两地16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所处地域不同,经济发展各异,但是都面临着严重的消亡危机。每走过一个村庄,我们在惊叹前人独具匠心的创造的同时,又有着深深的忧虑与惋惜,“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那些日暮人归的场景,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
毫无疑问,这些传统村落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它们究竟还能走多远?还有没有再生长的可能?我们就此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传统村落走向消亡的两个因素
我们发现,在16个传统村落中,除四川省雅安市上里古镇五家村由于旅游业发达发展较好外,其余15个传统村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人口外迁形势加剧。在这些村庄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留守村庄。比如,在四川省邛崃市花楸村,在1580人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达到400余人,常年在家的30岁~5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不足200人。而在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鼎盛时有400余户1600余人,但现在我们看到600余米的古街空空荡荡,只有十余户三四十人居住,基本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其余住户大多已搬迁一空,大量房屋缺乏修缮,损毁严重。据新溪村老支书杨家林介绍,1963年以前,该地为乡镇机关所在地,后由于政府机关搬迁,大量人员随迁至兆雅镇,人口流失严重。
其次是建设空心化趋势明显。与村落空心化与整体建设风貌破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的村民选择在村庄附近或者离村较远的公路边修建房屋。在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平丰村考察时,我们发现依山而建的古村落除了稀稀拉拉的几个红色历史博物馆与旅游商店外,难觅原住民身影。平丰村村委会主任李声学告诉我们,在山上出行不方便,村民大多在山脚下的公路边修建房屋居住。
传统村落为何会持续走向消亡?我们分析认为,两个因素不能忽略。
一是传统村落的传统区位优势不再。我们考察的传统村落在过去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兴盛,除了当地自然条件优越,生产生活条件良好,另一个重要原因,它们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16个传统村落中,有9个是当时的水陆码头与区域贸易集散中心,其中靠近大江大河的村落有6个,另外3个分属于古驿道交通要道与货物集散旱码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与运输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地方不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从而导致村落发展陷入困境。
二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土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现在,随着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土地种植收入。这导致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此外,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农民改善自身住房条件的需求等方面的矛盾也导致了村落建设空心化等问题的出现,加剧了传统村落的消亡。
传统村落再生长需多方扶持
我们感叹传统村落走向消亡的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村落再生长的一些希望。
在我们所接触的村干部当中,很多人都提到了一个发展思路,那就是利用旅游来带动本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强调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方向。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党村支部书记石书记就向笔者描述了本村的果园、旅游、养殖、加工等产业化发展的构想。如果他们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地农民将再一次回归土地与乡村。
由于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作用减少,人口流动与迁徙速度加快,传统农村基于地域的社交网络开始解体,同时,基于宗族与血缘的族群社交网络开始重建,表现最明显的当属各地民间祠堂的重建与祭祖活动的开展。比如,兆雅镇新溪村的杨氏一族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清明祭祖,古蔺县太平镇平丰村的李氏一族虽然还没有修建自己的家祠,但当地族人祭祖已经为一种习俗。这种基于血缘的乡土关系的重构,是对地域社交网络开始瓦解的一次被动回应,它保证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当然,传统村落的再生长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加以扶持和引导,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农耕文化。说到底,传统村落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土地上的人,而传统的农业种植与发展方式是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构建新型农耕文化的一个有益尝试,但是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扶持。
(2)在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中,对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要加以保护与政策倾斜。交通区位优势是许多传统村落兴起与繁荣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衰败与消亡的主要推手。在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中,要适当考虑传统村落的区位特点,对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留甚至是加强其具有的区位优势,使得这些传统村落能够以活态形式传承。
(3)目前,村民意见颇多的是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村民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按国家相关规定,农民新修房屋必须是一户一宅,拆旧盖新,而传统建筑却不能翻新更不能拆除,于是导致了农村建设空心化的出现。因此,在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中,一方面对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及街区要加强保护与修缮,同时要加强研究、改良传统建筑建造材料、技术与建筑格局,使之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其次,在不破坏整体建筑风格与当地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使用现代新材料与新技术建造房屋。
(4)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等要加强保护与传承。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在传统村落中保存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就是其中最出彩的内容。以祠堂祭祖为代表的宗祠文化,以土地、山神为代表的原始崇拜与祭祀文化,以及各地各具特色的戏曲、民俗等,都是最值得珍视的,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