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郎平曾在解释“女排精神”时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对父母而言,珍视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努力,比人为设定结果、一心为了这个结果对孩子更有益。
■ 关颖
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赢得里约奥运会冠军是一个神奇的结果,这是赛前包括郎平在内的许多人都不敢奢望的。面对强劲的对手,首局便失利的中国女排是怎样成功“逆袭”反败为胜的呢?我清楚地记得郎导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知道自己的差距,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一点点地拼,最好不要去设计结果,不要去想结果。”
正是有了这样的自知之明,有了一点点拼的精神,有了面对强敌的平和心态,成就了女排的胜利,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偶然成为必然,让世人对中国女排、对中国力量刮目相看。
女排赢了,靠得是姑娘们的拼搏精神、过硬的技术,这其中教练的智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赛后郎平的感悟和对比赛过程的回顾,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重视过程 才会有好的结果
在赛场上,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小组赛,还是在生死一线的淘汰赛,无论是顺风顺水的领先局面,还是磕磕绊绊的胶着僵持,我们始终看到郎平的镇定自若,听到的大都是郎导安慰队员的“没关系”。
但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往往把结果看得非常重,而忽略取得成功的过程,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跟其他孩子比较中更胜一筹。这些年“赢在起跑线”、“赢在学前”、“赢在中考”、“赢在高考”等各种鼓动吊高了父母的胃口;形形色色如何取得成功的路径、方法广为传播,引领着家长不停地效仿、不懈地付出;有的父母一心想让孩子赢,甚至从精力到财力倾其所有……正是太在乎结果,难免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郎平不去设计、不去想结果,注重的是打好每一个球、一点点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队员的心理压力,才有了超水平发挥的结果。这些能够予以家庭教育的启示就是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看作是一种历练,都是通向成功的砝码。
接纳失败 才能在失败中奋起
中国女排在奥运开场后就面临一次次的失败,输给了小组最强的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队三个对手,以小组第4的成绩晋级八强。半决赛对巴西、决赛对塞尔维亚都是先输后赢,最终她们却登顶冠军,被誉为成功的“逆袭”。老实说,正是接纳失败、正视失败、在失败中奋起的过程,成为了女排成功的必要前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尽管不会有赛场的惊心动魄,但也会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当孩子遭到挫败,父母能否接纳,对孩子遇到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待失败的态度和对今后行为的选择。一次考试没考好、参加比赛成绩不理想便遭遇父母的严厉指责,常常会使孩子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因而“破罐破摔”。
当我们目睹了女排姑娘们一次次“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经历,不能不承认是郎平作为主教练接纳失败、面对失败不放弃的意志力感染了每一个队员,转化为支撑她们战胜一个个世界强队的精神力量。家长们要学学郎平的淡定和败不馁的气度与心态,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败”,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才会收获孩子更多的成功。
唯有信任 才能让潜能充分释放
决赛中郎平启用此前有些低迷的龚翔宇曾备受质疑,但她用人不疑给予这个新人极大的动力,使龚翔宇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最终给了知人善任的郎平和球队带来了满满的回报。亦如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佳的魏秋月在赛后所说:“在关键时刻给予我的充分信任,能够激发我的斗志。”
教练的信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每个球员的潜能,产生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拼搏精神和高超的技术能力才得以充分释放。在这方面,恰恰是不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短板”。
一些家长常常缺少对孩子的信任,总是以问题视角看孩子,不善于发现和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孩子也就失去了通过努力做得更好的动力。事实上,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化是必须的,但不是让孩子被动地听大人的话,而是信任孩子,依据孩子的特点做出适合其发展的选择,激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能动性。切记: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有媒体报道郎平曾在解释“女排精神”时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对父母而言,珍视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努力,比人为设定结果、一心为了这个结果对孩子更有益。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