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文/图
6月12日晚去国家大剧院看《遇见大运河》。对于一个爱徒步的人来说,我的单位离大剧院不算远,且一路上可谓风景名胜林立,于是,我决定就着这个机会走着去,用脚来充分丈量一下生活了很多年的这座城市。
从单位所在的什刹海到大剧院所在的西长安街,可谓经典的旅游地段,国内外各地前来“丈量”的人络绎不绝,夏季更是达到高峰。下午5:30下班后出发并开始计时,因为我想估摸一下当年皇上及其家人们从故宫后门出来到什刹海来游玩戏水需用多长时间。一出门就遇见了一个外国老年团,人高马大,风尘仆仆。看来,与国人的海外游趋势同步,更多的老外也开始了前往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旅游,而什刹海周边是景点集中地。从什刹海边的路口往南过马路——平安大街,没走地安门,而是随机抄了一条近道:恭俭胡同——一个听起来很有学识和修养的胡同名,一下就从熙攘的现代街面跨入了老北京的日常意境之中:胡同窄,但狭窄散乱之中不失秩序和韵律,“土著”北京人和租住其间的流动人口相得益彰,各自过得井井有条、滋润自得。大多的院落是大杂院,也经过了几处整修得颇有京风京韵的四合院,有的门口吊着丝瓜,有的几支修竹、石榴伸出墙外,还有一只大黄肥猫正在一家的墙头蹑手蹑脚地逡巡,让我想起了老舍笔下“肥猫金鱼胖丫头”的京味生活图景,虽然,金鱼和胖丫头,就只能靠想象,因为院门都紧闭着,有的还写着:“私宅,谢绝参观”的字样。还有一家改成了餐厅,从“皇家冰窖”的名称来看,似乎是从前皇家藏冰的地方。
出了恭俭胡同,正前方一块箭头朝西的路牌,赫然写“高卧胡同”,一下让我有一种“高枕无忧”的放松感。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胡同呢?可惜这次来不及看究竟了,留待下次吧。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北京的路牌、景点标识是越来越完善了,我继续沿着景山西街往南走,左边是景山公园,右边是北海公园,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远道慕名而来的游人,再次被这些风景名胜所吸引,但我又像一个“土著”,因为这些景点,我不依靠路标指引也能找到,只是没有这么清晰而已。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归宿感:在这个属于人类的星球上,迄今,有两个地方是我不需要地图和向导就可以自由游走的,一个是我年少时的故乡小城,一个是眼前的北京大都市——北京太大,难得有人能熟悉它的每个角落,但只要有那么几隅就足够生活得悠游有余了。这也令我感到幸福,因为终于可以有两个地方是向往旅行的我无需背包前往的,它们是属于我的家园,游走其间就是我的日常作息。从景山西街左转到了景山前街,人流一下又变得熙攘起来,因为这里大概是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地点之一,来京的国人必来,来京的外国人一般也不会不来,因为它的南面是故宫,北面是景山,堪称“黄金之地”,没有哪里比它更能雍容浓缩地呈现古典中国及其绵长的文化与历史景观了。
在景山前街我沿着故宫的筒子河向东,经过故宫后门,到了北池子大街。筒子河的砖墙上“禁止钓鱼”的字样明明白白,但河边钓鱼的人三三两两,怡然自得。在我看来,这也是北京身为大都市的“幽默”之处,就像长安街禁行电动车的禁令下达了,但我有一次却看到一哥儿们不但骑行,而且逆行,最绝的是电动车的左把手上安放着一个大屏幕手机,一边骑行一边看视频,很是奇葩,也很有“创意”,就像胡同里的大杂院与四合院,亲民风与尊贵范儿各得其所。沿着筒子河边的步道行走就像走在电影的长镜头里,感觉好长好长,迎面遇上人,得侧身相让。除了国人,还遇上了一个拿着话筒的女老外,不知为何表情凝重,若有所思。没理她,继续走,走到东边尽头,才发现有一个老外站在摄像机后,原来是在拍记录片,她应是片中的主持人,刚才是在度量出镜位置。我疑惑道:刚才,我会被当成街景拍进去了吗?但随即释然:世界那么大,谁认识我呀!
北池子大街走完到了南池子大街,一路继续沿着皇城根走。从单位出来40分钟后到达了长安街,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地理知识有误:走了弯路。我先前应该选择走故宫西面的北长街,到南长街,然后到长安街上几乎正对着国家大剧院。没事,反正我还有时间,于是,我折向西,沿着长安街往西走。经过天安门广场,与大队游人队伍再次交织,不少人在等着看降旗仪式,就像我也曾经等过的。夕阳西下时的天安门广场有一种别样的景致,如果不看城门楼和观礼台,只看西边中山公园里伸出来的高大白杨树林和其间起落的乌鸦,很难想象这样车水马龙的地段竟然会有如此的“古藤老树昏鸦”景象。走到天安门西,我还到公交车站去接了一个出门从来不带手机的老朋友,居然顺利地接到了。还有一个朋友约好是在大剧院里会面。我们在手机通话中描述了今天彼此的衣着与发型,担心数年未见,等待入场的茫茫人海中会相见不相识了。还好,时间没有虐待推崇健康生活的人,我一眼就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感谢时间,让我们都没太大改变,虽然,我们生活在变幻的都市之中已经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