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成功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近几年的新主流,企业也不例外地加入到创新的大军当中。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显示,中国企业已进入创新活跃期,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模式将成为中国经济主流。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超过八成企业家意识到创新的紧迫性,创新投入意愿较高。企业创新潜力和创新投入方面的得分最高,分别为64.68和67.83。而且未来一年计划增加“总体创新投入”的企业占55.1%,保持不变的占39.8%,削减投入的仅占5.1%。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创新潜力,且创新投入意愿较高。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已进入创新活跃期,但我国企业创新尚存在诸多问题、困难乃至挑战,市场环境和人才是当前企业创新最大瓶颈。
“我国企业创新的最大瓶颈是我国仍然缺乏适合创新的市场环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表示,我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科研经费,但是这些科研经费的使用机制需要优化,大多数的经费进入了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在经费使用方面,效率比较低。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并没有市场前景。
此外,“一些亟须支持做科研的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得到的资助很少,缺乏公平的环境。同时维护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方面也不够完善,有的企业通过巨大投入获得的科技成果,由于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不足,容易被其他公司模仿,甚至剽窃。”卞永祖补充道。
中研普华研究员欧阳志磊则认为,在我国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和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目前,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既“招不来人”也“留不住人”的现象。
欧阳志磊说,由于中小企业人才服务环境、培育环境和保障环境不尽合理,导致人才的来源单一,人才资源规模受限。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具有操作经验,愿意录用来了就能上岗的成熟型技术人员,而不愿录用需要由企业再培养的人员,导致技术人员紧缺且年龄偏高,年轻实用型技术人员断层。
目前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的理念。国家也正在大力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中国企业创新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国家创新战略提出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那么如何才能缩短差距,从而促使企业创新有质的跨越?
对此,卞永祖认为,一是要改变人的认识,要让人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科研人员的成果,建立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场所和制度,发展完善的中介机构,这样可以使得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三是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企业在税收、财政方面的支持,公平对待国有、民营企业,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形成竞争有序的科研实体。
“在中国企业创新环境指标中人才环境指标得分较低,仅为27.43,这反映出创新人才的可获得性是创新环境的短板。解决人才问题,是缩小这些差距最具效率的途径。”欧阳志磊认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各类实验室,积极创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平台。
卞永祖补充道,我国企业目前投入到研发方面的资金只占GDP总量的1.2%,相比于发达国家平均3%~5%的投入而言太少,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招聘高科技人才,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尽快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打造自己的利润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