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7月9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飞天“造梦者” 青春“追梦人” 将圣洁的爱情镌刻在发射塔下 险情不除 绝不收兵 立起党员好样子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天“造梦者” 青春“追梦人”

——记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一线的解放军某安装总队年轻官兵

官兵们在高高的塔架上施工。张波/摄

大海边树起巍峨“通天塔”,在中国航天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使海南文昌正式成为中国航天征程中一个新的地理坐标。作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这座位于南海边的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宣示的是中国航天事业追赶世界一流的决心意志,更见证着航天建设者们不畏艰辛、矢志超越的坚定步伐。

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任务的承担者,是解放军某安装总队——这支诞生于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之初的部队,已经历六十余载征战,见证了中华民族飞天之路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他们中间,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已接过那面写满荣光的军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过程中,他们目光坚毅地在热带丛林和湿地上默默竖起测量杆、在发射场上铲下第一锹土。

面向大海,仰望星空。从东方红一号到长征七号,从酒泉、太原、西昌到文昌,从大漠戈壁、黄土高原、苍翠青山到碧海蓝天,这支筑就传奇的英雄部队,正随着走过60年不凡历程的中国航天事业,踏上面向星辰大海的新征途。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徐旭

□ 康璐

冯晓:钢铁连长

冯晓是“85后”连长,在战士眼中他一直是“铁人”。

2009年,佳木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刚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毕业的冯晓,还是排长,只身跳进地下冰水池,抢修潜水泵,上来浑身湿透,衣服瞬间冻成了冰铠甲。

在海南,冯晓带领连队清理导流槽底的石块,这些石块是花岗岩爆破后的碎石,棱角分明。突然,一块石头滚落,砸伤了他的左手。镇上卫生院条件差,麻药缺货,冯晓就这样让医生缝合了六七厘米的伤口。他愣是一声没吭。冯晓力气大,全营没有人能比过他,36毫米直径的钢筋,200斤,绑扎导流槽墙体,只有冯晓能从最重的一头立起来。

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铁人”会突然发生意外。

2013年9月14号晚上似乎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

施工一天的冯晓晚上突然间就感到后背剧痛,只能弓着身子减轻疼痛。他以为是自己的老毛病腰椎间盘突出发作,躺一躺就能好。

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他感觉从脚趾到胸部一点点失去知觉。汽车连夜飞驰带冯晓驶向医院,文昌市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经过检查都无法确诊。转运至301医院,专家经会诊,通过片子推断有三种情况:肿瘤、血肿或其他。无论如何,必须尽快手术,否则神经受损会越来越严重,年仅28岁的冯晓可能再也站不起来。

手术风险很大,妻子和母亲放下才刚刚三个月大的孩子从北京飞到三亚,父亲也在同一时间从山东老家抵达。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确定是脊椎管破裂导致硬膜外血肿压迫神经,手术非常成功!

术后,冯晓脚趾有了知觉,渐渐腿也有了知觉。然而,恢复的过程是痛苦的煎熬。没有人知道冯晓是否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陪护战士李成功说:“看到连长不能动,躺在床上急得用拳头砸墙,我都受不了了。”不久后,冯晓强挣扎着不要李成功扶,自己挪动双腿练习走路、下楼。连医生都惊叹冯晓的毅力和身体恢复能力。

十月的一天,连队三名即将退伍的战士突然出现在冯晓的病房里,他们专门请假到三亚看望连长。那是冯晓生病后最开心的一天。分别时,在医院楼梯口,几个人全哭了。冯晓说:“不许哭!还是不是我的兵?!”

撤场时,冯晓特地去看了已经建成的导流槽,那里,密密麻麻交织的钢筋被深埋地下,永远不会有人轻易看到它的精魂。

蔡亮亮:我的选择不后悔

第一次见到蔡亮亮的人都会对他留下深刻印象,都说:“这小伙儿太有激情了!”蔡亮亮说话声音响亮、下口令声音洪亮、吹哨子声音嘹亮,眼睛瞪得大大的,炯炯有神。他站在那儿,就觉得顶天立地,虎虎的生气往外冒。

2006年,蔡亮亮从解放军理工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一直担任模拟营营长的他是400名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一名分配进京工作的学员,令同学羡慕不已。学通风专业的他当时可以去另一个单位和安装总队,他选择了后者,只因为听说总队专业对口,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短短几小时,蔡亮亮从北京的三环到五环,再到昌平一座周围到处是荒地的军营。在营里只待了5天就被派往西昌建设发射塔。再回到北京已是一年以后,紧接着参加了鸟巢膜结构安装任务。

2008年,蔡亮亮回到母校读研。读研期间,他跟着导师做地铁项目,合作的南京地铁集团十分看好他,承诺给他15万年薪,离开部队进入集团工作。

蔡亮亮没有动摇,说:“我就是想好了还要再回到基层部队实践我的想法。”就在南京地铁集团找他的时候,他接到了营里的电话,说营里缺干部,工地缺人。还有一个学期才毕业的蔡亮亮以调研的名义提前离开学校,回到火热的国防施工战场。

2012年7月,蔡亮亮来到海南施工,正是两座发射塔施工如火如荼之时。他所在的一营每天都在进行高风险的高空作业,加上天气酷热,施工难度很大。

蔡亮亮按照自己的带兵方法融洽官兵关系,在管理模式上大胆探索,精心组织施工,完成任务效率不断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蔡亮亮担任连长的三连在同一年度中把先进连队、先进党支部和依法从严治军先进单位三项荣誉全部收入囊中。同时,他在施工中还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参与撰写的特安QC小组获全军二等奖和中国建筑业协会国家二等奖。

如今,蔡亮亮已经从连长成长为营长,要操心的事自然更多了。他的研究生同学多数都在设计所研究院工作,而蔡亮亮依然在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上执着跋涉。

王磊:把工地当成家

1981年出生的王磊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一些,不光是因为晒得黝黑,笑起来一脸憨厚,更是因为头顶的白发。他说:“都是这几年长出来的。”

2009年大年初八,新婚不久的王磊作为连长带领18名战士进场,来到海南参加发射场建设。

2004年,王磊从沈阳农业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前夕,家乡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沈阳给大学生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王磊热血沸腾,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就选择穿上军装,来到安装总队。

到总队第一项任务就是作为土建工程师建设了航天员试验训练中心。那时,王磊刚走出校门,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和施工实际有很大差距。他把全部时间和心思融进这座建筑,咬着牙在实践中学习,从无到有,一年时间完美交工。王磊说,那是他人生中第一件作品,航天员试验训练中心里面那么多房间,到现在,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地说出每个细节。

随后的几年,他先后转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海南发射场两座发射塔同时施工在我国航天发射场建设历史上是第一次,指挥组让年轻的王磊作为现场负责人负责2号塔施工。王磊住进了工地旁的宿舍。

海南地质条件复杂,天气异常炎热,施工难度大,王磊每天翻阅相关资料和书籍,研究图纸和方案,查看施工注意事项,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导流槽止水帷幕施工是关键,无论是混凝土的配合比例,还是钻井机的升降速度和转速,都会因地质条件的不同而调整,他就一直盯在现场。在工地别人都叫他“包公脸”,他每天要塔上塔下跑几个来回,监督每个施工细节。

七年多来,从场区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场地,到当地居民安置区建设,再到发射塔完工,王磊参与并见证着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崛起,他和兄弟们一同战斗,送走一批批老兵,自己的职务也从连长变成了营职参谋。他说:“撤场离开海南,心里舍不得,这么多年,早就把工地当成家了。”

火箭冉冉升空,是所有人心中最壮美的期待。那一刻,烈焰惊雷深处,没有人能看到熔铸在钢筋混凝土里的青春,但它注定以某种形式成为永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