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伟德
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全市将在各区县启动中小学校肥胖警示与分级管理试点。疾控和卫生及教育部门将根据每学年学生健康体检结果的变化情况,对学校肥胖防控进行评价,遏制中小学生继续发胖。(7月5日《北京晨报》)
从医学上讲,肥胖是一种慢性病,体重超标不但会让个人体质下降,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综合征。一系列研究表明,肥胖本身并不致命,但肥胖会减少人的寿命。前不久,《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胖子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瘦子,而中国的肥胖人口超过美国列首位。
肥胖不但给个体带来烦恼,更会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相比于增肥的方便和容易,减肥却是一门技术活儿。除了专业的减肥机构和科学的减肥方法外,一些高校也尝试设立减肥课以对接社会的需要。
不过与现实的严峻性相比,肥胖干预机制的缺失,是导致国内肥胖人群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其间尤以青少年的状况堪忧。
在国外,肥胖干预机制已实施多年,并做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细分化。且很多国家,干预措施往往能做到“从娃娃抓起”,主要应用政策干预(身体活动政策、健康饮食政策)和环境干预(社区、家庭、学校)两种措施对青少年肥胖进行干预,这种生态方法取得了极为稳定的效果。
不少发达国家往往能做到,不仅关注于肥胖人群的数量增加,更致力于其为什么肥胖的原因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实行精准化干预,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绩。肥胖干预机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和手术等干预措施。就以儿童肥胖干预为例,除了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机制外,还要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同时在儿童的膳食方面,儿童食品供应当的责任也会得到明确,针对儿童的营养型快餐食品具有极高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社会一致性的认识离不开,并将其上升到未成年人保护的高度,综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在于,与肥胖的日益普及和严重相比,干预机制相对滞后并难堪其用,更未将其纳入未成年人保护的范畴。
在此大背景下,北京启动中小学肥胖警示分级试点,遏制肥胖增长,既是政策性的补强,又具有普适性的样本价值。只有当各种措施都得到了实施,并发挥了其综合效应,那么在强有力的外部干预下,“未富先胖”的问题才会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