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家长课堂
“好爸爸学堂”亲子阅读活动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丁秀伟
□ 韦彩芬
“如果问我: 2016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有幸能参加长宁区妇联举办的‘祖辈家长课堂’,这项‘进家门工程’使我和我的全家受益匪浅。” 这是陶伯龄奶奶向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道出的心声。
“祖辈家长课堂”是上海长宁区妇联主动聚焦家庭主阵地,把握需求导向而推出的社会化、精准化、品牌化的服务项目之一。
在推进和落实群团改革中,上海长宁区妇联始终坚持“一心一意为妇女群众服务、一心一意谋妇女事业发展”理念,以服务妇女、服务儿童、服务家庭、服务社会为导向,开启“进家门工程”,推出“文明风尚进家门”“先进文化进家门”“科学家教进家门”“文体娱乐进家门”“菜园果园进家门”等十类进家门、20余项服务项目,让广大妇女和家庭在群团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
把握需求“切入点”
服务项目“进家门”
家庭历来是妇联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上海长宁区妇联以“进家门”服务为载体,借助微信、微博数据分析,综合评估“两微一报”各类话题的受关注度,为“进家门工程”提供研判依据,聚焦妇女儿童的需求问题,精准推送到有现实需求的群众家门口,着力连接好社会与家庭“最后一米”。
上海市长宁区妇联在调查中发现,幼儿父亲希望能够参与孩子的教育中,但是具体的参与时间不多,参与行为并不积极。于是为父亲提供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干预训练成为幼儿家庭呼声最高的项目之一。此外,当前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占较大比例,学习隔代带养的科学行为,是缓解隔代矛盾和提高带养质量的关键。
针对这些需求,长宁区妇联与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合作提出,针对“父亲参与”和“祖辈带养”这两个主题,结合多年的社区服务内容,推出了“好爸爸亲子学堂”和“祖辈家长课堂”,从孩子父亲与祖辈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让父亲找到在儿童早教和家庭生活中的定位,指导其参与儿童的早期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为减少代际间养育冲突,提高祖辈家长的教养水平,从而真正为婴幼儿家庭解决养育困惑,形成教养合力,创建和谐家庭。
杜昊霖的孩子今年已经上幼儿园了,去年,他就参加了“好爸爸亲子学堂”,听了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带来的“父亲如何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主题讲座等课程。
杜昊霖告诉记者:“长宁区妇联的活动举办得很好,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而是我们全家。‘好爸爸亲子学堂’还请了专家、教授系统地教授科学喂养、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第一次养小孩的家庭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科学家教进家门”还推出了“佘山亲子营”“快乐心心乐园”“家庭教育大讲坛”等品牌项目,开展共成长同欢乐的“家庭亲子画与话”“小活动家”和“家庭微旅行”系列活动,让家庭亲子教育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素养和能力,并开启“破冰之旅”——推动公益性0~3岁公共托育机构建设,提升公共托育服务水平等,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由长宁区妇联开展的“相亲交友进家门”服务,为高知群体、企业白领群体、社区适龄青年等搭建每季一次的交友平台,已服务近700人次;“菜园果园进家园”服务,通过城乡姐妹手拉手,将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惠、直供到街镇社区、驻区单位“妇女之家”,努力解决家庭主妇们每天要面对的后顾之忧;“巾帼公益光明行”活动,将专业眼科医院、爱心企业的“三免一援助”手术治疗服务送进家门,帮助老年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全方位创新改革
打造共成长大家园
群团改革的难点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上海长宁区妇联根据长宁区街镇、居民区妇联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1+2=3有”改革方案,一有《长宁区妇女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二有《长宁区街镇居民区妇联改革操作办法》、三有《长宁区妇联实施抓改革促落实“进家门工程”》,既进一步整合区、街、居三级妇联的力量,又坚持“开门办妇联”,搭建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园区校园、社会组织的“成长的家园·服务大联盟”,推动服务资源、服务项目向基层一线下沉,共同实施 “进家门工程”。
组织架构上,上海长宁区妇联在上海市率先推出并建设“社会家中心”,先后与刘海粟美术馆、东方教育时报社、虹桥临空经济园、长宁女性家庭生活体验服务中心等处共建8家“社会家中心”。“社会家中心”通过资源整合,承接“家庭亲子乐园”“相亲交友佳园”“旗袍姐妹丽园”等品牌项目,为广大妇女、儿童、家庭提供更多的精准服务。
不断完善“街镇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特殊困境妇女儿童帮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修订《长宁区妇联加强基层“妇女之家”建设的实施意见》,相继成立飞行员协会“妇女之家”、萍聚工作室“妇女之家”、携程旅行公司“妇女之家”,将“妇女之家”作为实施“进家门工程”的阵地,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受益面。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定期开展区、街镇、居三级妇女干部的培训,实施区、街镇、居三级妇女干部“增能计划”;在经费保障上,按照群团工作经费处于上海市各区县前列的要求,追加“妇女之家”专项工作经费,在原有区财政为妇女儿童配备人均5元经费、街镇匹配人均3元经费的基础上,按每户户籍家庭3元的标准为“妇女之家”配备专项工作经费,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此外,强化“互联网+”思维,筹建网上“成长的家园·服务大联盟”,借助移动互联工具,孵化“全职妈妈再出发·网上妇女议事会”等妇联社群。建设由区、街镇、居妇女干部队伍组成的妇联网络宣传员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内妇女群众关注全国、市、区妇联组织的微博、微信,APP服务端,引导广大群众关心和了解妇女儿童家庭发展,针对妇女儿童家庭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及时发声,形成网上妇女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探索建立网上妇女代表联系制度,开展网上宣传、网上服务、网上维权、网上活动等项目,探索“互联网+妇联网”服务妇女儿童家庭需求的工作模式,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妇联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