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20日电(孙江丽 余靖静)在浙江工业大学,许多学生谈到程惠芳老师,都会说,“经历了一个从敬畏到敬爱的心理过程”。
敬畏,因为她的严。程惠芳主要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上课,她要求,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要学会查看国外文献,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经济学,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用实证研究解决问题。
这还不够。学生在课堂展示成果时,程惠芳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一个小组讲,其他小组的学生也要发问。同时,全班推荐10名学生当评委,给每个组打分,成绩当场公布,占课程总成绩的25%。学生们都说,这“狠招”让他们感到异常紧张,上课没人敢打瞌睡、玩手机,课后还得恶补相关知识。
程惠芳用亲身经历鼓励学生们:“政府、企业经常请我参加座谈,只有充分准备、仔细倾听,才能在现场阐述独到的观点。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成为‘问不倒’的专家。”
时间一长,即便是再有个性的“90后”大学生,也逐渐喜欢上程惠芳的课。有毕业生说,程老师表面上很强势,实际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许多东西在我们离开大学校园后,仍能从中获益”。
她的“严”,出了名。最得意的门生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也会被严厉地批评;期末考评不合格,更不可能求情;毕业季,程惠芳要求学生凭真才实学找工作,而不是求着老师给推荐。
“做学问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学问做得要真,做人做得要诚。”程惠芳说。
涉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程惠芳却“温暖如春”。
天冷了,买毛衣送给贫困学生;让家境不宽裕的研究生当科研助理,资助回家路费……有人称她是“慈祥妈妈”,而她告诉青年教师,“莫以善小而不为。老师的点滴关爱,会在学生内心绽放出各种美好。”
她常在校园的道路上、在校车上、在食堂里和学生讨论学术问题。研究生王露露说,“讨论一开头,程老师常常一连七八个小时不停歇,劲头比我们年轻人还足。”
2006年,本科生郑丽萍突患骨癌,正在国外访学的程惠芳打电话、发邮件,鼓励她与病魔抗争。回国后,程惠芳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她对郑丽萍说:“如果你希望圆大学毕业的梦,我一定帮助你。看看书、写写论文,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忘掉恐惧。”
在程惠芳的关心和鼓励下,经历了几次手术的郑丽萍坚持完成了毕业论文,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答辩。母亲节时,郑丽萍给程惠芳发来短信:“学生永远是您的孩子。”
程惠芳有多“牛”?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说,这“牛”也是吃“草”长大的——1953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父亲是工人,母亲不识字,10多岁时挑过180多斤的泥担子,后来被推荐上大学,毕业后成为浙江化工学院的教师。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需要大批经济管理类人才。1982年,程惠芳进入工业管理工程系。上世纪90年代初,她主持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探索工业外贸“3+2”复合人才培养模式。1993年,她又接过了筹建经贸管理学院的任务,提出“开放办学、厚德育人、复合成才”的办学理念。2008年以来,浙江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她投身于企业转型和创新能力研究。2013年,她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研究”。
她经常告诫青年教师,不要为了研究而研究,应该将个人学术与国家发展需求接轨,作出抉择后,就要做一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战士。
程惠芳说,如今的大学生从小衣食无忧,跟上一代人相比少了一些信念和斗志。她想对孩子们说:“中华民族正处在全面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青年人当志存高远,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