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5月14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中央国家机关“家风建设在行动·家庭助廉”活动启动 国际家庭日:全家一起动起来 回到深山,撑起留守孩子的童年 对婴幼儿、孕妇、乳母等提出针对性建议 王潇:她们的人生改变是对我最大的回馈 沈跃跃会见港区妇联代表联谊会访问团 12部门联动解决人名中的一“点”烦恼 天津检察机关依法对令计划涉嫌受贿、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滥用职权案提起公诉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3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巴中小夫妻

回到深山,撑起留守孩子的童年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许真学

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一座小村庄坐落在海拔1600米的半山腰上。村子名叫元顶村,由于太偏僻,村子少有人来访。但在这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之家”,家长是陈果和张蓉,一对教师夫妻。

从巴中城区出发,要近3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元顶村小学。这是一所极其简陋的学校,两层白色砖瓦房上涂写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标语。陈果、张蓉是这所学校的教师夫妻。

1994年,陈果高中毕业,经介绍到一所村小代课,当时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为了生计,1997年他辞了职,到巴中城区开了一家餐馆,后来又开了服装门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陈果安逸的生活,却因为一次回家之行发生了改变。1999年元月,陈果携妻子张蓉回南江黑潭老家看望父母。田里一位六旬老人正忙农活,两个孙子,大的约6岁,小的约4岁,在一旁玩耍。弟弟玩累了,躺在田埂上睡着了,这时满头大汗的老人无奈地摇摇头,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小孙子身上,继续干活。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令他颇为感触。“那时正是外出务工兴起,为了挣钱,年轻的父母们都出去了,村里留下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陈果说,看着这些孩子,他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

两个月后,陈果和妻子张蓉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城里的生意,回老家办学。1999年秋季,夫妻俩自费办起了一所家庭式私立学堂,幼儿园和一年级共招了70多名学生,大多是本村或邻村的孩子。

起初,学校并不实行寄宿制。直到2002年,当年春季开学时,村民杨清科找到了陈果:“我儿子和儿媳都外出打工,孙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了,家离学校太远,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我想把孩子寄住在你家。平时我帮你干些农活,算老叔求你了!”见老人如此恳求,陈果勉强答应了下来。可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一些亲友纷纷将孩子送过来,13个孩子陆续住进了他家。

2005年秋,夫妻俩转入公办的元顶村小代课。学校与家有了一段距离,夫妻俩每天要带着十多个孩子往返。经过协调,2007年,校方同意留守孩子们住进学校,随着留守孩子的增多,住进学校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最多的时候,一学期共来了70多个留守娃娃。”张蓉说。

“每天早晨6点起床,给孩子们上课、辅导学习,洗衣做饭,要晚上12点才能睡觉。夜里还要叫醒小一些的孩子起床尿尿。”夫妻俩既当老师又做爹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两人没有睡过安稳觉、吃过清闲饭。16年来,他们共抚育过689个留守孩子。虽然很累,但孩子们的懂事让夫妻俩很欣慰。“我们累了,孩子们争着捶捶背。热了,争着拿扇子给我们。渴了,争着端杯水来给我们喝。”陈果说,每当这个时候,疲劳便一扫而光。

小淇的妈妈常年在西安务工,她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已经8年了,但她每周都要通过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与女儿视频聊天。她说:“陈果老师和张蓉老师对待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孩子喊陈老师果爸爸,喊张老师妈妈,两位老师教得不错,对孩子的照顾也特别周到,把女儿放到这里我放心。”

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有的已读完高中、大学,甚至有的已经参加工作。陈果说:“每当他们回来看望我们,叫一声‘果爸、张妈’,这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