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5月11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广西223亿小额贷款助精准扶贫 泰国国家妇女院代表团访华 通过家风家教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实在在落实到每个家庭中 “中原女性大讲堂”在郑州启动 福建举办大型公益募捐活动 北京“博爱”爱心帮教未成年服刑人员 “80后”护士长的18年护理“心经” “真诚做人、勤劳做事”是家训也是做人原则 安徽“家庭教育空中课堂”启动 湖南省级反家暴专家团队开展工作研讨 武汉八旬太婆郑先华:拾破烂卖鸡蛋助学济困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八旬太婆郑先华:拾破烂卖鸡蛋助学济困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强洪/师萱 发自武汉 她总是在大清早背着编织袋出门,开始走街串巷拾破烂卖鸡蛋,而这些所得大都用于帮助有困难的街坊邻居。今年80岁的郑先华婆婆家住武汉新洲区新集街,老人儿女双全,本可以安度晚年,和老伴一起在家享享清福,可她却要靠拾破烂卖鸡蛋帮助附近的几位孤寡老人和村里有困难的居民。

在新集街上,这里的居民都认识郑先华太婆。人们对老人尊敬有加,每个人都能给你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老人多年来拾破烂卖鸡蛋帮扶他人的感人“小”故事。

邻村有个男童继父去世了,他体弱的母亲决定将孩子送人。郑先华闻讯赶去,耐心劝阻孩子的母亲,并出资协助她将孩子抚养成人。十多年来,男童一直住在郑先华家,读初中才被送到母亲身边,郑先华每月给孩子送去800元生活费。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小梅十分感激郑先华老人,20多年前,与郑婆婆同住一村的他拿到了大学通知书,当时他母亲已因病去世,家里只有父亲和两个弟弟,生活艰难,学费成了家里沉重的负担。

郑婆婆知道村里出了个大学生,也了解到梅家的情况,马上找到小梅了解情况。那以后,郑婆婆时常悄悄给小梅寄点生活费。后来小梅才得知,当时郑婆婆的两个儿女也在念书,家里的生活全靠郑婆婆和老伴做农活来支撑全部开支。

大学毕业后,小梅被分配到司法部门工作。他还时常去探望郑婆婆,“没有婆婆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人对我的帮助。”小梅总是这样对家人和同事说。

郑先华童年曾因贫困乞讨,她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在77岁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身边有人不理解她的热心肠,但郑先华的真诚、朴实和善良被更多的人所称道,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

20年来,郑婆婆先后照顾过五位孤寡老人。2003年,郑婆婆看见邻村的孙婆婆一人居住很孤单,便每月前往探望,送上菜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后来,孙婆婆卧病在床,郑婆婆每周都去她家,帮助洗澡、洗衣,还做了蒸肉端过去,侍奉老人犹如自家的亲人一般。

邻里私下议论,郑婆婆头脑不正常了,不知她图的是什么。而郑婆婆仍旧常去老人家里拉家常。现在年纪也大了,郑婆婆和老伴都不能下地干活,靠儿子和兄弟每月寄生活费过日子。但闲不住的郑婆婆坚持上街拾破烂,一出门就是一整天。

2008年3月,郑婆婆在外出途中发现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在路边割草。攀谈中,她得知老人姓喻,曾有一养子,现在的生活很危困。那以后,郑婆婆又惦记上了这位老人。五里多的乡村小道 ,郑婆婆一月一次给喻婆婆送些食油、水果、衣物棉被,从没间断过。

二十年来,郑先华帮助过的困难人群达数百人。附近5位孤寡老人都成了她时刻惦记着的“亲人”,总是不断地送去换季衣服、过节的肉食。

老人如今住在新集街上自己哥哥家的房子里。虽然任教华南理工大学的哥哥每月寄钱给她,加上儿女给老人的钱,老人完全可以过上舒坦日子。但这位80岁的老人就是闲不下来,看别人家过日子困难,就送油送米送钱;听说有孩子因贫失学,就赶忙取出积蓄送过去。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我不图名不图利,只想尽自己的一点儿力帮助这些有困难的街坊邻居,让他们别被小事难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