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姚鹏
在“城市病”日益困扰人们的今天,一座城市能否既拥有现代化大都会的繁华,又拥有碧水接天、万鸟齐飞的风景,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在湖北武汉,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正在逐渐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湿地犹如散落在城市之中的绿色明珠,对于武汉人而言,在“半城山色半城水”的景致中徜徉,聆听鸟鸣婉转,欣赏四季花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今日美景的重现却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曾几何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这座“百湖之市”所拥有的湖泊一度面临着被污染、被蚕食,甚至彻底消失的威胁。
2001年11月30日,《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出台。这是国内城市第一次为保护湖泊制定地方法规。依据此条例,武汉所有湖泊全部列入保护名录,严禁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
2010年3月,武汉市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完成湿地立法,出台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根据这一条例,武汉市将推行湿地保护区生态种养模式,制定核心区经营活动退出和原有居民外迁方案,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进入湿地保护区,同时还将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
在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保护好大自然恩赐的财富,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迅速成为整座城市的共识和行动。
在武汉,活跃着一个名为“爱我百湖”的民间环保组织,这个组织成立不过几年,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却多达上万人,他们会不定期地组织巡湖活动,并成功制止了一系列危害湿地的违规行为。
鸟类多少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作为我国三条候鸟南迁的线路之中的重要一站,每年有20万只候鸟在武汉境内的湿地栖息、觅食。位于近郊蔡甸区的沉湖湿地更被生态学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但就在十多年前,由于过度开发,沉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一度急剧下降,珍稀候鸟种群也不断萎缩。直到近几年,这片鸟类的乐园才在政府的干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失而复得。
保护沉湖,最大的难点在于鸟儿们与湿地周围居民的“纠纷”。 鸟儿的到来带给这片土地生机与活力,也给周边的农民带来了许多困扰。鸬鹚、苍鹭吃池塘里的鱼,大雁、灰鹤吃稻谷、油菜等青苗作物,这些鸟自然不能打,但农民的损失怎么办?
2013年10月,武汉市在全国首家推出了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由政府拿钱,对因湿地保护需要,实行生态和清洁生产,生产经营受到限制的权益人和在从事种、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遭受鸟类等野生动物取食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权益人进行生态补偿。
沉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种群数量平稳增长。据观测统计,最近3年,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稳定在5万只左右,高峰时接近10万只,包括鸟类169种。2013年10月,沉湖湿地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和国家林业局共同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武汉全市已建设环湖亲水绿道300多公里,湖泊公园29个,并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坐拥5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城市,此外还拥有4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