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家园 以沉默对抗父母的背后…… 给婚姻定期“数字排毒” 超级难题的最佳答案 管理好自己,幸福就会来 和婆婆拉锯战,我该怎么办?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沉默对抗父母的背后……

■ 王金现

他为何沉默

他年近30岁,被父亲带着来到咨询室。据他父亲讲,他近两年来,既不找工作,也不谈朋友,周围的同龄人都纷纷成家立业,他仍然宅在家里,很让人着急。如果说有什么心理问题吧,似乎也看不出什么症状;如果说没问题吧,为何他那么反常呢?

他坐着一言不发,不仅是在听着他父亲诉说自己的情况时,而且当我提议他父亲离开,单独跟他交谈时,他也一直是和颜悦色地面对着我,什么也不说。

从神情上,我观察不出他有什么情绪症状,在举止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正常的表现。在沉默中,我们对峙了近半小时,我向他表达了对他的愤怒:

“你本不情愿来咨询室,却仍然跟随你父亲来到了这里;你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却该工作不工作,该成家不成家;你坐在这里佯装没事,故作镇静,一言不发,内心却并不能平静;你很聪明,是个有正常智慧的成年人,却做了一件傻事……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作为成年人,你现在可以选择离开这里,不去面对问题,也可以把问题讲出来,看看我们能不能共同探讨些什么。无论你选择什么,都不必用沉默的方式对抗我,这毫无意义。”

我的激将法起了作用。他的脸色骤变,手指下意识地动弹了一下,不自主地摸摸口袋,问:“我可以先抽支烟吗?”

他用尽所有办法阻止父母吵架

在得到我点头允诺后,他一口气抽完了余下的香烟,然后转了转椅子面向我,低头道:“其实,你看得出来,我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不在我这里,而且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你本人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错了,至少在你没有说出真正的问题前,就断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已经错了。”我继续用激将的方式说。

“他们(他的父母亲)天天都要吵架。这样的家庭氛围,我在家里根本不能得安宁。我以前也正常出去工作过,现在仍然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我不想去工作,也不想像别人一样成家。家和才能万事兴,可我即使成家了,也得不到安宁。我用尽了办法阻止他们吵架,但是治标不治本,他们的关系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所以我来到这里,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显然,他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跟我产生了连接,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为了巩固这种信任,建立更可靠的连接,我对他进行肯定后又马上否定:

“看得出,你有自己独特的家庭理念。是的,你确实没什么心理问题,你有正常的工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成家立业都不会困难,我很欣赏你。但是,有一件事情你做错了,那就是你一直在消极抵抗,希望改善你父母的夫妻关系。这些消极的牺牲和付出是毫无意义的,是毫无价值的错误举动。”

他惊愕地瞪大眼睛,抽出一支烟客气地请我抽。他讨好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在表达对我观点的认同与依附。我摆摆手拒绝了,接着以开玩笑的口吻问他:

“你父母的婚姻,是你牵的线、搭的桥吗?或者说,是你来到这个家庭之后,他们才开始吵得天无宁日的吗?你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负有什么责任?”

“他们争吵了30多年了,却没有离婚,这说明什么?而你以不工作、不成家的方式,期待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取得了什么效果?除了让你父母更不开心之外,有什么正面意义?”

“你采用不工作、不成家的对抗做法,对你们家庭环境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有什么价值?是正确的选择吗?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

他惶恐地抬头问:“那我该怎么办?要和同龄人一样成家立业吗?那样他们还不是不改变吗?”

“也许他们的关系仍然不会改变。但是,他们很可能会为你感到开心,或者说,你为他们的生活增加了希望。你那种对抗的模式,只不过是让他们徒增烦恼而已。至于你要怎么办,选择权在你自己那里。”

他又抽了一支烟,最后狠狠地摁灭烟头,说:“我知道了。”

“对抗模式”源于“分离困难”

利用消极结果来惩罚对方,是一种对抗模式。即,你若不如何如何,我就不怎样怎样。这个个案当事人,通过自我牺牲或自我惩罚(不工作、不成家),来惩罚对方的错误行为(父母吵架),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家庭安宁),即是一种对抗模式(自杀,更是典型的对抗模式。)

这种对抗模式背后的心理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在于——心理共生。

孩子跟父母之间的联系,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生理共生(即母婴一体)阶段、心理共生(安全依恋)阶段、分离独立(成立新家)阶段、独立丧失(失去父母)阶段。

在心理共生(安全依恋)阶段,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父母的镜映中获得安全感的。不安全型的依恋感,会导致分离困难。

那么,对于分离困难的人来讲,他(她)当然会选择阻止分离和独立。分离困难的母亲,会竭力控制子女不让其独立;分离困难的子女,则会用“拯救父母”的方式,企图回到跟父母融合在一起的感觉当中。

所谓的“拯救父母”,即通过自己的牺牲或付出,企图改变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或者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命运)。这种行为,在子女面对丧失父母的阶段也会出现,比如看到父母病危,有些人会恨不得生病死去的是自己。

“拯救父母”背后的意图很明显:只有父母好了,我才能好。所以说,这是“心理共生”所遗留的病症。孩子宁愿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拯救父母,为的是能够继续跟父母亲一道停留在“共生”阶段。而“对抗模式”,也是拯救父母的一种方式罢了。

企图回到跟父母的共生阶段,而阻止跟父母分离或丧失,都只不过是徒劳。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规律的企图,都会以“退行”的方式表现成为心理问题。

明白一些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虽然不能阻止心理问题的发生,却能给予一些警醒。那么,剩下的就是作出新的选择了。

如同这个案例的当事人,怎么选择,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作者系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萨提亚模式临床应用治疗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系特聘讲师,天地之中心理营养工作室首席咨询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