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不少新词汇和新提法。
1 互联网+政务服务
【原文】 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互联网+”首次加到了政府服务上,说明我国政府职能正向着服务型转变。“互联网+”进政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采集、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创意,信息通过互联网被采集、输送,大大舒缓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二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概念,体现了简政放权中放管结合的理念,让政府的服务功能得到提高。
2 僵尸企业
【原文】 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解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僵尸企业”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一方面要考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安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职工就业、资产重组等问题。僵尸企业的处理,需要多管齐下,采取政策结合、财政金融、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
3 相机调控
【原文】 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解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从机制上来看,是要求政府围绕发钞权,发债权,课税权等经济权力,对经济进行“预调、微调”调控。
4 工匠精神
【原文】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解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5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原文】 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
【解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商事制度改革即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属于市场管理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通过简政来减轻企业的开展经营活动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条件,激发主体活力。这一政策将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中受益。
6 光网城市
【原文】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解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光网城市”的提出,让人们对光纤网络的大面积入户和网速的大幅度提升充满了期待。
7 大众旅游时代
【原文】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解读】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就业。
8 “人地钱”挂钩
【原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解读】“人地钱”挂钩是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9 容错纠错机制
【原文】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解读】容错纠错机制是要消除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畏惧心理,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为改革创新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