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丽婷
隆冬的燕山,一派肃杀。
冰封的土地,寒冷得伸不出手的气温,让村民们每到这时就进入了“猫儿冬”的模式。
可是,在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大屯乡兴州村和路南营村的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里,一些农民正在忙碌着。
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隶属于滦平鑫宝山牧业有限公司。“女掌门”郝玉芬向中国妇女报记者介绍着她的“蓝图”:示范园占地总面积1800亩,按照“清洁畜牧业+微生物转化业+有机种植业”的循环模式,主要发展工厂化栽培野生双孢菇,种植有机蔬菜、水果,养殖蛋柴鸡、养鱼等产业项目。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化日光温室(阴阳式)52栋投产运营,一边种蔬菜,一边养柴鸡。18座蘑菇发酵窑主体已完成,36栋高标准化日光温室,5000平方米智能式温室育苗大棚正在建设中。
虽然已年近60,但郝玉芬还在不辞辛苦地奔波着,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我得扎扎实实地一步步走,村里的百姓把地流传给我,把贫困补贴的钱交给我,我得担负起这份信任,也担负起这份使命,和村民们一起敲开致富的大门。”
她的“大梦想”里包含着许多的“小梦想”——那就是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梦。
郝玉芬2002年从20头奶牛“起家”,十多年后,她的企业成长为当地的扶贫龙头企业。
郝玉芬给中国妇女报记者细讲了她的扶贫带动模式:首先是土地租金收入。园区共流转周边农民土地1800亩,每年每亩土地租金1150元,涉及2个贫困村400余户,户均地租收入3400元。其次是劳动就业收入。园区共可安排劳动力120多人,男工年均工资收入3万元,女工年均工资收入2万元,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300人。同时,间接带动50余户发展运输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三是入股分红收入。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吸收周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用扶贫资金入股,年终每户按投入的10%获得分红收入。目前,已吸收225户贫困户入股,同时有9个贫困村1000余户贫困户正在协商入股事宜及办理入股手续,预计投入扶贫资金400余万元。
郝玉芬的扶贫路径“有迹可循”。2013年,公司为了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农户以个人名义贷款入股企业饲养奶牛,公司与大屯乡二道窝铺村86户贫困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公司以公司资产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农户借款20万元入股到公司,公司每年给每户分红1.4万元,贷款本金和利息由公司负责偿还,县扶贫办为每户农户补贴5000元,剩余部分由公司承担,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我们也做过调研,比如给贫困户一年5000元扶贫补贴或者小额贷款,如果没有合适的项目,一年到头这5000元会打了水漂,产生不出任何收益,更别说脱贫了。化零为整,整合给有发展能力的、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农民拿扶贫补贴入股,参与分红,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脱贫路径。”滦平县妇联副主席盖素玲说。
如今,郝玉芬的奶牛厂已发展到1200头牛,与北京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签订了鲜奶购销合同,也上了北京一些超市和大公司的采购平台。示范园区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野生双孢菇4400吨、绿色有机蔬菜5500吨、鱼类30吨,实现总产值1.07亿元,年均净利润4523.9万元。园区正在申请注册“兴春和”品牌商标,产品将直接销往京津等地高端市场。
“土地流传,入股分红,农民就业,示范园区建成后,能带动周边1500余户贫困户入股,使贫困户脱贫。”郝玉芬说。
与郝玉芬的扶贫模式不同,承德山之画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姜艳的“介入”正在让一些种植中草药的农民脱贫致富。
去往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的山路上,不时会看到道路两边堆放的成捆的黄芩秆。黄芩是一种中药材。燕山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让滦平成为我国中草药核心种植示范区。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平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2012年苇塘村开始在路两边种植黄芩,当时只有四五十户,目前已经发展到全村家家户户都种植,果药间作、粮药间作,中草药种植园达1500亩。李学平和老伴种了7亩地的黄芩,今年收入近8000元。
“黄芩这种药材,以前以为只有根作为药材才能卖钱,种上后得等三四年才能见收入。没想到从去年开始,我们种的黄芩,生出的芽、长出的叶、开出的花都成了能卖钱的宝贝。”
让百姓有这份利可挣的就是姜艳。姜艳做茶生意已有十多年,2010年开始研发中草药茶。2014年她选择苇塘村建立了一个百药园和一个小型茶厂,从5月到8月,每天收购农民种植的黄芩的芽、叶和花。
“现金支付,因为规格不同价格不同,品质非常好的黄芩尖芽叶能卖到每斤35元。”姜艳说。
2015年,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种植中药材,县妇联和姜艳的公司联手在上瓦房村开展了黄芩采摘比赛。2016年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姜艳又将在金沟屯乡下营村建起更大的加工分厂,开发生产黄芩茶、黄芪茶以及药包、药枕等多种产品,将惠及更多的农民。
燕山腹地因为受气候的影响,多少年来群众沿袭着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的生产习惯。一亩地产800斤玉米卖800元,除去化肥、种子的成本,也就剩下三五百元。而种植黄芩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经济改善的曙光。苇塘村妇代会主任张静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2015年村里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环保、节能式的暖气,这在以前就是县里补贴也都嫌贵。村民的生活真的变样了!”
无论是郝玉芬还是姜艳,不少女能人、女企业家“身先士卒”,引领百姓脱贫致富,她们都在辛劳中透着幸福。两人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表示:“企业增效、发展壮大,农民增收、生活得到提升。走和父老乡亲们一起致富共赢的路,是件挺高兴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