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如今,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演艺明星轮番登场,只要想看,一天24小时不停歇也看不完,这也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的视线。2015年8月,一群韩国乐队组合EXO的粉丝和我国内地乐队组合TFboys的粉丝,在网络上掀起一场骂战。双方连续发布自拍视频疯狂互骂,“掐架”态势愈演愈烈。让人吃惊的是,双方粉丝都是一群小学生。追星,其实是个惯常话题。然而,孩子们的这一极端行为,让父母不得不反思低龄追星的是是非非。
家长各有看法
电视剧《花千骨》在各地电视台热播,很多小学生恋上了剧中的“小骨”和“尊上”,天天追剧。11岁的肖潇尤其痴迷,在电视播出时看一遍觉得不过瘾,买了光盘反复看。之后,又读起了小说《花千骨》,连吃饭都不肯撒手。前几天,她又买了偶像照片贴在房间里。对此,肖潇妈妈杜女士有些焦虑。“孩子喜欢明星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凡事得有个度,我最头疼的是女儿的行为显然有点过了,写作业时似乎没有以前那么专心,近期学校的小测验成绩也有点下滑。我想干预,可又担心和女儿发生冲突,她已经有点青春期逆反的苗头了。”
与肖潇类似,六年级的陆萌和同学们一起追TFboys和歌手鹿晗,她的同学孙悦则疯狂地迷上了大提琴演奏员、影视演员欧阳娜娜。她们搜集、购买相关画报、海报、杂志等,听偶像的演唱会、演奏会,在手机里下载偶像的歌曲、乐曲,唱偶像的歌曲,模仿电视剧情节,甚至连书包、笔记本、书皮、圆珠笔、橡皮擦和一些小饰品都是有关偶像的。偶像有任何新的动向,孩子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掌握。
高一学生乔峰,从初一开始一直关注某一位歌星,时常在网上浏览这名歌星的动态,听听歌,点个赞。那年暑假,这位歌星在上海举办了一场见面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他告诉父母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上海玩两天,实际上是和几个粉丝一起去上海见歌星。结果,真相还是被爸爸发现了,回家后,乔峰被父母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觉得很委屈:“我这次出去的花费用的是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没跟爸妈额外要钱,出行安全也是我跟朋友反复商量确认的,又是暑假,他们为什么还指责我呢?我最不喜欢他们总把我的学习成绩和喜欢歌星纠结在一起,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据了解,追星现象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虚拟人物,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或动画片里的某一个角色。四五年级以后,孩子们开始倾向于崇拜歌星、影视明星等。如果只是看看电视、听听歌、和同学议论一下,家长们似乎还能顺其自然,可一旦陷入痴迷,家长们大多会出面给孩子“降温”。他们担心追星影响孩子学习,担心某些明星的不良经历对孩子有所影响,也会质疑明星主演的偶像剧是否适合孩子观看。为此,有部分家长采取没收手机、关闭电视、少给零用钱等措施。
不过,也有部分家长不大限制孩子追星,少数父母还会跟孩子一起追星。冯诗逸读小学六年级,喜欢舞蹈,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就是她的偶像之一;“中国好声音”热播,她又迷上了一些学员……然而,她只是跟家人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明星都出了哪些新歌,哪些广告代言是最新的,在这上面花的时间不多,也不买明星的衍生产品。她的妈妈觉得,女儿现在的这个追星状态就刚好,所以并不会干涉。
从小学钢琴的宋佳宇在初三的时候迷上了大提琴,成了马友友的粉丝。在她的书柜里,有马友友的全部演奏CD,手机里也下载了很多乐曲,每天晚上,还安排出了自己的“音乐时间”,即便在初三准备中考期间也不例外。佳宇妈妈认为,“孩子有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这些爱好是正当的,家长就该支持。”佳宇妈妈介绍,在女儿的影响下,自己也喜欢上了大提琴,前年马友友到国内演出,母女俩还携手一起观看了演出。
偶像崇拜实属正常
偶像崇拜是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的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青少年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其实,孩子们从出生起就有崇拜的对象。整个学龄前,孩子们崇拜的对象是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眼中的巨星。到了学龄期,孩子们开始寻找父母以外的崇拜对象,也许是他的老师、亲戚,也许是身边一个厉害的小伙伴,抑或是动画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某个特定明星追捧的情况就非常常见了。
孩子下意识地模仿自己的偶像,通过对一些成年或同龄人中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价值,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中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这表明,孩子们不再把目光局限在父母身上,人格也开始走向独立,偶像崇拜是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处理得当,孩子会从中受益;但如果不当,也很容易激发亲子冲突。
据媒体报道,杭州市青春中学的语文老师陈国庆在班里做过一项调查,孩子们的偶像有电影明星、体育明星、作家、网络红人,甚至还有人直接填了自己的大名。
陈老师说:“比起担心学生追星,我更担心他们没有偶像。任何明星都有值得学生们借鉴的品质,所以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而在追星“度”的把握上,陈老师认为,现在许多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自控得多,而且一些学生不会只有一个偶像,甚至是频频变化的,“我认为追求明星,其实是学生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偶像,如果学生们变得很冷漠,那才是最可怕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明星和英雄的偶像崇拜一般会在14~16岁达到峰值,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对杰出人物的崇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批判性思维的日臻成熟而呈上升趋势,并在20~22岁达到峰值;对父母长辈等身边人物的崇拜,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性增强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顺势而为 必要指导
追星低龄化并不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讲,追星,也是孩子与同伴相处的一种方式。试想,如果别的孩子都在谈论偶像,你的孩子根本搭不上腔,他的交友过程会顺利吗?对于孩子的追星,家长最好持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关键看我们是否抓住问题要害,顺势而为,给孩子必要的指导。
大多数明星都经历过非同寻常的成长过程,在他们身上往往有不少好的精神品质。父母不妨引导孩子透过明星外在的光环,去寻找和学习隐藏在明星光环背后的可贵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坚毅性格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了解偶像成功背后的种种艰辛和他们积极的人生经验,汲取这些正能量。之后,家长引导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借鉴偶像的人生经验,不断尝试和体验,偶像就成了孩子的榜样,成了孩子进步的动力。这样的追星应该说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家长可利用孩子“追星”培养他的理财能力和自我控制力。比如有的孩子花很多钱买明星的衍生产品、听演唱会;这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商量:爸爸妈妈同意你去听演唱会,你要买300多元的普通票,还是600元甚至1000元的VIP票?但不论买哪一种,都要用零花钱支付,如果眼下钱不够,爸妈可以先贷款,但你必须在日后的零花钱里分期“偿还”,这顿大餐吃得越贵,还款日期拖得越长。这有助于孩子学会花钱、学会合理地满足自己的愿望、在亲力亲为中懂得适度追星的道理。
另外,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亲近历史、亲近英雄,让孩子更多地去崇拜科学之“星”、文化之“星”、英雄之“星”、劳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