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大河村采访。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玉林
“从毕节市七星关区开车到大屯乡,100公里至少两个小时。整个乡都在大山的怀抱里,望山跑死马说得一点也不过分,站在两座山上可以对山歌,但见个面却要走一天。”1月11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妇联主席张静梅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解说她曾经工作的地方。
“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区腹地,有19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23.05万贫困人口。”一路上,张静梅介绍最多的还是毕节市实施的“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政策,以及七星关区是怎么把这个好政策落实到户,在实施过程中入户“问需”,使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问需式”扶贫更精准
“我刚来区妇联不到两个月,对妇联工作还不太熟悉”,来妇联前张静梅是大屯乡党委书记,对“一市五金多套餐”烂熟于心,对辖区内的困难户了如指掌,大屯乡的脱贫工作她是第一责任人。
张静梅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把当天的工作记下来。
翻看张静梅的日记,“2015年8月23日,到青山村顺山组王顺启家宣传‘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政策,征求其扶贫意愿。9月1日,到青山村青山组、顺山组遍访贫困户罗举正、班宗伦、王磊、王亮、汤运忠、罗先富等户,调研贫困现状,分析贫困原因、宣讲‘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帮助选择扶贫套餐。10月3日,督查套餐落实情况……”
王顺启,一家7口人,3个孩子读书,无人外出打工,家里欠了几千元的债。通过对王顺启的走访,张静梅了解到王顺启的贫困原因: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致富办法,唯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填完贫困户调查问卷,王顺启对张静梅说,他想发展养牛。张静梅将随身携带的“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申请书,王顺启认认真真地填着。
那一刻,张静梅说不出是高兴还是酸楚,只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张静梅是王顺启的帮扶干部,在她的帮扶下王顺启贷款买两头母牛,那是他的脱贫希望。除了王顺启,张静梅还有7户帮扶对象。
在七星关区,大部分贫困户都和王顺启一样。据该区系统调研和数据分析得出,因病致贫(28.08%),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而致贫(37.38%)、其他综合因素致贫(34.54%)是贫困群众致贫的三大主要原因。
对症下药切断贫困根源
全区干部遍访贫困户,找到了困难群众贫困根源,再制定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套扶贫措施——“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23万贫困户的脱贫梦想一步步走近。
采访途中,张静梅详细地给中国妇女报记者解释起什么是“一市五金多套餐”。
“一市”即“苗木超市”,是七星关区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和群众意愿建立的“苗木超市”,免费向有意愿的群众提供所需苗木,自主选择树种在撂荒地、闲置土地、房前屋后、田边地脚等处发展经果林或用材林,谁种植、谁管护、谁收益,是一种新型造林绿化模式。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中的资金难题,七星关区又专门拿出1.5亿元,设立了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每项3000万元。”张静梅一边走一边介绍,“多套餐”,则是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需式”原则,让贫困户自选扶贫项目,因户施策、精准扶持,设计了10项“扶贫套餐”,收录了能繁母牛、绿壳蛋鸡、脱毒马铃薯、莲藕等10个方面的种植养殖项目。
“找到了贫困因子,有了扶贫政策,就要向困难群众宣传政策。”2015年以来,七星关区妇联开展宣传2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各乡镇、村和社区等各级妇联组织共开展各类宣传约45余场次。
“‘一市五金多套餐’是一副精准扶贫的好药。”经过多方宣传,该区已有8000多户困难群众毫不犹豫地点了单。
有了好政策脱贫就快了
七星关区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能够顺利开展,特别注重在制度保障、技术服务、资金监管等配套服务问题上下功夫。
对每一个扶贫套餐产业项目,从投入到产出效益,均进行了精心测算,所推荐套餐项目都是投入小、见效快、回报高且2-3年就能够实现脱贫目标的优质项目。
“碧海街道以‘一市五金多套餐’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大户带动’、专业合作社、‘支部+公司(合作社)严中志+板块经济+农户(精准扶贫户、农村妇女)’等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拓展扶贫渠道,引导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七星关区碧海街道妇委会主任李俊梅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碧海街道已成立专业合作社8个,正在谋划成立7个,与建档立卡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达300余户,为贫困户拓宽了致富门路。“加入合作社的8名妇女成员均实现年经济收入达4万元,为发展经济的提升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前两年,每出一栏鸡50%利润用于分成,50%利润存入投资户指定账户,以备还款之需;两年后变为75%和25%。”大河村支书蒋佳祥为中国妇女报记者算账道,“一只鸡能卖80元,除了成本至少有20元,目前有4000只,半年就能出栏,一年就是16万元,前两年每户至少增收1万多元,第三年就是两万多元,随着养鸡数的增加会越来越多。”
养殖大户陈燕夫妻俩创办的毕节市德顺珍禽特种养殖场,是七星关区妇联的“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仅她一家就带动40多名妇女就业,每名妇女月收入2000-3000元,夫妻俩每个月都要去帮扶点指导贫困户。
“田坎乡田坎村的潘梅珍、鸭池镇的阮正飞,观音桥的邓培芬等,她们也都是七星关区的致富女能手。”张静梅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这个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七星关区的妇女干部、致富女能手们,正在带领广大贫困妇女摒弃等靠要思想,一步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