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 黄晓玲
每天一早,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居民刘晓光都会点开微信,浏览社区“世纪早茶”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特别是“滨湖帮客”志愿服务信息更是每期必看。上周末,他们一家还和社区里的几十户家庭一同参加活动,为病患儿童发起爱心捐款。
然而,回忆起两年前刚刚搬进社区时,刘晓光却诸多感慨:“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邻里互不说话,回家门一关泡在网上,可没有现在大伙儿的热火朝天。”
建设网络新阵地 网聚居民正能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新兴社区呈现出居民移民化、年轻化、网络化特征。2013年挂牌成立、有着11.4万常住人口的滨湖世纪社区,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年轻社区。
“白天找不到人,晚上敲不开门。好不容易敲开门了,一句话不说,先给工作人员拍照、录音。社区建立之初,服务和管理的难度特别大”。必须寻找解决办法:“既然多数人都在网上,那我们的各项服务必须要做到网上。”
社区居民自建有35个QQ群、微信群。社区工作人员主动登录注册,走进这些原本“封闭”的圈子。同时,社区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第一时间把政策信息、工作内容、服务项目发布出去。
“90后”的卫云云是典型的低头一族,曾因为在小区绿植上晾晒棉被,跟社居委工作人员闹过别扭。高层住宅小区采光不足是通病,在绿植上晒被子的远不止卫云云一家。于是,一场关于文明晾晒的讨论在业主QQ群里热闹展开。“大家都说不文明,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别人感受。”卫云云认错了。
网络舆论风云变幻,如何引导是门考究的“技艺”。包河区通过培育三支核心网络队伍:在区直单位、街镇、村居精编100多名精神文明建设骨干队伍;在社区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组建千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将社区工作人员、楼栋长、社区老党员、网络大V全部纳入,组织一支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员、教导员和监督员队伍,通过整合新媒体矩阵,贯通圈层。
“网上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广阔天地。” 包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海霞介绍,近年来,包河区在区、社区建设两级网络阵地,特别是以新建社区为平台,创新培育“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互融发展模式。在区级层面组建“一端两报三网四微”的传播矩阵外,要求新建社区开设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建立网友会客厅和新媒体工作室。
今年7月,全国首家社区新媒体工作室在滨湖世纪社区成立。包括“世纪早茶”微信公众号、社区APP手机客户端、社区电视台节目在内的综合性平台,满足了社区和居民的沟通交流需求。
走网上“群众路线” 打造文明微品牌
家住滨湖世纪社区的皮晓宁大姐腿部有残疾,平时喜欢坐着轮椅到附近的公园转转。“整个公园居然没有一处公厕,游客解决的方式五花八门却难以文明”。于是,皮晓宁在业主QQ群里发出一条“增设公厕”的意见,“没想到,3个月不到,一座崭新的生态公厕就出现在公园一角,还专设了无障碍通道和蹲位”。
和园社区需要增加石凳石椅、幼儿园门口需要增加斑马线……“网上您建议,网下我来办”,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社区第一时间解答;能通过项目运作或暂时不便运作的,邀请居民到社区“网友会客厅”讨论。
“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精心打造文明微品牌,才能赢得老百姓的赞许和支持。”包河区文明办主任李幸松说。
为此,包河区坚持走网络群众路线,建立汇总梳理、分头督办、跟踪反馈“流程式”服务网民机制。通过梳理共性问题,投入资金逾300万元,推出“亲情六敲门”、观湖苑休闲长椅等68个公益项目,组建了滨湖爱心服务车队、大妈帮帮团等37个社会组织,有效纾解了居民怨气、化解了网络戾气、增进了社区和谐。
线上引导之外,包河区通过建立社区“微公益广场”让网民走向线下。在滨湖世纪社区, “网晒家风”“网评时事”“网聚共识”等“六进社区”活动,已吸引2600多户家庭参与。
“时代在变化,文明创建也需与时俱进。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与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深度融合,打造网上工作品牌,带动整个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