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 解琛 关堂所
与上世纪70年代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的繁荣不同,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企业改制,昔日繁盛的安徽省合肥市老工业区瑶海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现在咱瑶海,可不比别的区差。路越来越畅,环境越来越靓,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上学、生活、就业都方便,还是老城区好。”12月中旬,中国妇女报记者在瑶海区采访,城市面貌一新,路网通畅,居民们脸上满意的笑容让记者深切感受到老城区的新变化。
短短十多年,究竟是怎样的“秘方”让瑶海华丽蜕变,重振信心?“创新社会管理,变自上而下硬邦邦的‘管’为自下而上暖融融的‘倾听民意’,在社区居民协商共理的工作机制中,寻找解决矛盾问题的最佳路径。”区委书记路军向中国妇女报记者诠释了“社区协商”在该区的“妙用”。
试水“议事会”,给居民一个说话的地方
“茂林路小区两边的小摊贩要彻底取缔!菜市场近在眼前,就是进不去,严重影响出行和市容环卫!”“老张,摆摊的有许多小区居民,不好硬来吧?再说了,别小看摊点,也是养家糊口的生计。得慎重!”2013年7月,在瑶海区茂林路社区,一间挂着“社区城市管理议事委员会”牌子的会议室内,10位首批当选的“议事委员”就小区道路两旁摊点如何管理展开讨论。
那是茂林路社区城管议事会成立之后第一次议事,“现场热闹的程度、形成决议后执行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当年,每年埋头于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却依然无法让“上下都满意”的社区党支部书记黄静,第一次为“议事会”的直接、高效所“折服”。
“在城市,城市管理是两边不讨好的事。居民直接参与并占据主导的‘议事会’,让政府的事变成大家身边的事,居民有了说话的地方,利弊权衡也更直接。”在黄静的记忆里,“议事会”成立后仅半年时间就开了5次会,参加居民80人次,受理具体问题38项,全部得到解决。
“群众成为城市管理问题的提出者、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和执行工作的监督者,更是议事结果的受益者,城市管理工作由城管一家治理变成全民热心参与。”区委书记路军对于这一“良性循环”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感到满意。
而如今,这种做法也已作为城市管理的基层创新经典案例,在合肥市全面推广。
推广好方法,“政通人和”为区域转型发展奠基
刚开始的工作量肯定比过去发布行政命令要大得多,而民主决策带来的居民认同、执行成本降低,让“一线”工作人员心悦诚服,在更多工作中采用社区协商的方法逐渐成为共识。
在瑶海,旧城改造是块“硬骨头”。2010年的一份摸底数据显示,该区棚户区、城中村、三无小区约占全市总量的60%。“打好拆迁‘攻坚战’,不单是政绩,更为人和政通,营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为民、务实”的理念下,区领导亲自带队入户走访,主要做两件事:清楚讲政策,算好明白账。将动迁流程、注意事项、搬迁安置补偿等,列成“明白纸”全部公示。对于群众争议大的利益纠纷,由居民选出代表与街区工作人员召开“议事会”,将问题“摆在桌面上”,进行利益协商。同时,全媒体开通“阳光”模式,与网民互动答疑,接受监督。
“一场在别人眼中极易变成各种矛盾问题‘导火索’的旧城改造工程,经由‘政府引导、群众主导、阳光操作、合力推动’的‘瑶海模式’,变成了瑶海增进公信、为民称道的‘民心工程’。”瑶海区委宣传部部长李玲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
与此同时,社区养老、文化建设、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多项惠民工程实施中,“访问民意、与民协商”小分队也成了“先头部队”。事实上,如今的瑶海,社居委、辖区单位、居民代表、社工组织、义工志愿者等各司其职,已全部成为辖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受惠方。
“善治”之下,成果自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合肥市标准化示范社区”等数十个奖项已经是瑶海最耀眼的“光环”。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不仅是公共管理实践的有益探索,更为区域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路军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作为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瑶海将提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招商引资总量年均增速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