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12月1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家园 生命不息 爱情不止 别让爱好毁了婚姻 再婚老人必过五关口 实现老公生二孩的愿望,婚姻为何越来越糟?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70年,近百岁抗战老夫妇在婚礼举办地再拍婚纱照

生命不息 爱情不止

1945年11月24日,70年前,曹越华和王德懿老人在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公园内的数帆楼前拍摄的婚纱照。(秦廷富/翻拍)

2015年11月24日,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公园内的数帆楼,曹越华和王德懿老人结婚70周年铂金婚纪念庆典上,两位老人的双手紧紧拉在一起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幸福。(秦廷富/摄)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许真学 李伶俐

11月24日,跨越了70年,96岁的曹越华与98岁的王德懿,这对战火中结缘的夫妇,在70年前他们举行婚礼的地方——重庆抗战遗址北碚区北温泉“数帆楼”婚礼原址又举行了旷世绝版的“双七十”铂金婚盛典,盛典经由《北碚报》摄影记者秦廷富摄影报道后,不仅成为国内诸多媒体转载的头条新闻,更成为“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一条皇冠新闻,同时受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关注,向全世界传播了这一弥足珍贵、旷世永恒的经典爱情故事。

一封战地情书

牵出一段战火中的爱情

“亲爱的,答应我吧,回应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落的温柔。我们将在黄土地上筑一座小小的城堡,守着炉火听杜鹃绽放的声音……”2013年,一封70年前的二战远东战区前线“战地情书”,让两位老人走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这封曹越华当年写给王德懿的情书,还曾夺得“2013全球最浪漫模范情书征集”冠军。

详说这段爱情,还要从1937年说起。那年,由于日寇入侵上海,复旦大学西迁至重庆北碚夏坝。1938年,曹越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成为复旦内迁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在日军残暴的重庆大轰炸中,曹越华多位师友遇难。

他回忆道:“永远也忘不了1940年5月27日。那一天,日军的战机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从上空飞过,而是突如其来对北碚实施了大轰炸。荒乱中我躲进一个未完工的防空洞里,解除警报后,才发现洞口有一枚尚未爆炸的哑弹,既惊恐又深感幸运。走出去后,我被眼前的一切吓呆了:重灾区东阳镇的树上挂着残肢断臂,惨不忍睹;更痛心的是,孙寒冰教授不幸罹难,我要好的同学刘晚成也在宿舍被炸死。”

而王德懿1936年毕业后,作为重庆的“女状元”,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与当时普高四班的七八位女同学一起,搭乘卢作孚先生的“民生”轮,过三峡、出夔门,首创巴渝女子出走闯天下求学的创举,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西部唯一的女生。王德懿还被称为“早时期巴渝才女”“中国第一流亡女生”。

除在烽火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正常开展教学外,复旦大学还成立了“抗战文艺习作会”。名义上是搞文艺活动,实际是党的外围组织,由中共地下党复旦大学支部发起、领导,开展了各种各样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曹越华在地下党的安排和带领下,和同学们去到学校附近的白庙子“天府煤矿”井下深处看望、慰问矿工,送去温暖,并对他们作抗日宣传,号召“工农兵学商团结起来,一致来救亡”,让工人们深受感动。

1942年毕业前夕,校长吴南轩把曹越华叫了去:“你即将毕业,听曹禺、洪深、伍蠡甫、白英老师都说你是外文系的高材生,现在中印缅战场形势紧迫,盟军急需大量的翻译人员。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希望你能报名参军,奔赴前线。”曹越华热血沸腾,毅然报了名,经面试录取,成为复旦大学派往前线的第一个学生。他随即飞抵昆明,被分配到昆明西郊的炮兵学校担任翻译。

在一次西南联大的学生聚会中,曹越华与王德懿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然而1944年7月,因战事需要,曹越华被派往印度,参加驻印军反攻滇缅的战斗。由于任务紧急,曹越华来不及向王德懿告别。在攻克缅甸重镇密支那的前夜,倾盆大雨彻夜未停,四周枪炮齐鸣,头顶子弹横飞。曹越华百感交集,在战壕中写下了那封战地情书。1945年8月,曹越华所在部队准备开赴华南,行至贵州便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全师官兵欢声雷动,泪飞如雨。随后,曹越华赴昆明寻找王德懿。

登报订婚 战火婚姻获祝福

1945年仲秋,昆明火车站,人潮涌动,一个身着素洁旗袍、头盘蝶髻、足登高跟革履、气宇不凡的姑娘手捧一束鲜花在等待着。一列满载着中印缅战场英雄归来的火车缓缓驶入站台。一个身穿美式军服,肩佩中校军衔的英俊男子从车上下来,四处搜寻张望。

片刻,一对年轻的情侣蓦然紧紧地互相拥抱在一起,男子在女子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My Darling(我亲爱的),我回来了。”并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精致豪华的小盒,打开后从中取下一枚产自血火战场缅甸的红宝石戒指,温柔地套在了那个女子的手指上。这是东方版的“魂断蓝桥”。

在昆明相聚后的曹越华和王德懿归心似箭,他们想极早完婚,来证明这场艰难的“生死恋”。无奈,那时战火方息,昆明到重庆来往根本无车,他们还得等待。

1945年10月20日,曹越华与王德懿在昆明喜订鸳盟,并在当日《云南日报》刊登了“订婚启事”。初冬,他们几经周折,终于搭乘妹夫程君礼帮忙联系的军车辗转回到重庆。11月24日,在北碚区北温泉“数帆楼”, 曹越华和王德懿举行了盛大婚礼,复旦大学第二任文学院长、我国著名翻译家伍蠡甫到场作证婚人,老师、同学及双方亲属、好友近100人前来为他们送上祝福。

相濡以沫70多年

低调夫妻经营最美家庭

由于参加过滇缅抗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中,曹越华、王德懿历经磨难,但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爱情坚如磐石,两人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改革开放后,曹越华长期在重庆一家研究所从事科技信息、资料翻译工作,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英、俄、法译文上百万字,并有专著出版。

因为工作敬业,退休后曹越华还被单位返聘了15年,直到75岁才真正退休。晚年,二老坚持读书看报、生活充实、精神乐观,曹越华还坚持踢足球锻炼身体。谈及对足球的热爱,曹越华总是兴趣盎然:“1939年,复旦大学恢复了足球队,并取名‘复华足球队’,我在球队任中锋,接着,我队便与迁到北碚的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和江苏医学院进行了两场较量,均是轻取对手。”

200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复旦大学100周年华诞之际,曹越华被列入母校二战时期的三个学生代表老兵之一,与参加东京审判的梅汝璈教授师生四人载入《复旦百年百版特刊》(两大专版)最高规格史册。在85岁时,曹越华还为中国抗战教育史独具品牌——“一校双城”(上海江湾、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抗战时期纪念馆的筹建事务工作操劳,被专程来重庆举行百年校庆的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称为“复旦老黄牛”。

几十年来,曹越华、王德懿夫妇俩生活低调、朴素,对于那段往事,他们也很少向人提及。如今,他们的儿女们个个事业有成。大女儿是经济师,大女婿是重庆大学第一批留学西德的博士生;二女儿是学校干部,二女婿是重庆大学副校长;三儿子做管理工作;四儿子是书法家。五个孙辈中有两个是博士,一个在国外工作。2014年,曹越华家庭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