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小区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 胡杨 文/摄
继12月1日严重雾霾之后,晴好不到一周,雾霾再次笼罩华北。12月7日18时,北京市启动历史上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天津、河北、山东等地也陆续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在雾霾一次比一次更强烈侵袭我们的生活之际,你是否意识到:PM2.5爆表,我们不只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显然,“自行车与雾霾天”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让我们从摄影人“树一”的回忆里、环保人士董连赛的讲演中以及“自行车友好城市”话题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雾霾,探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中的个体责任。
摄影人“一树”: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
摄影爱好者“树一”的自行车系列照片在网上颇受关注。他写道:
“如果有一天你到北京,你就会相信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你就会相信我的誓言。”这是美国女歌手Katie Melua《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里的歌词。每次听这首歌,我就仿佛置身在和煦阳光下,与心爱的人骑车徜徉在北京的胡同中,远处有隐隐的胡琴声……
总有外国朋友问,北京真有九百万辆自行车吗?我会说:不止吧,现在可能私家车都有九百万了。在我看来,自行车是一个很有时间感的物件,它对于我们这一代是青春的记忆。《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视作品中,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在长安街上穿梭来往,胡同深巷里也时常会响起清脆的车铃声。而今天,它们与空气有关。
不知什么时候,街道上自行车的身影越来越少,空气质量越来越糟,没有人敢骑自行车出门,而城市道路设施也没给自行车留一席之地。
我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多,其中有一半时间住在老城区。北京城属胡同里故事多,大爷遛鸟、大妈骑车买菜,熊孩子在门廊间踢球打闹,配上灰瓦红墙的老砖房,树影一落,鸽子一飞,处处都是风景。
当初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然后骑着它转遍大街小巷。而我的自行车系列摄影作品也是从胡同里开始的。
一个起得过早的工作日,我绕远道去买早餐,阳光很好,于是注意到了平时上班没有留意到的风景——停靠在街角巷口的自行车。随即用手机记录下它们,发现每辆自行车都有它的故事:有些不知在胡同里被停放多久了,连锁都已锈迹斑斑;有些没了坐垫,甚至被卸掉了轱辘,但是它们安然自得,就像是这个城市的遗迹般,成为超越时间的存在。
后来越来越多新式的自行车出现在我的镜头里,那些颜色夸张的山地车出现在古旧的胡同里,你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我们知道北京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旧的东西在这里发酵沉淀,新的元素也在不断冲撞融合。
大概是因为自行车充满“慢”的意味,它一边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淘汰,一边又被怀旧的人们拾起。而那些隐藏在车轮背后的城市变迁、环境变化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自行车对于北京这个扩张得越来越快的城市来说,逐渐失去它原始的使用意义,但随着雾霾天气的越来越严重,我总是想:如果自行车还在的话,也许天会更蓝一些!
“环保人士”董连赛:
机动车是北京主要污染源
近日,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董连赛,在一次公开课上介绍道:其实,我们平时看到的蓝天、雾霾是光学原理现象——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灰霾),这两种散射模式,导致了雾霾到来时一片灰白,没有雾霾时则是蓝天。
这两种散射模式的重要区别是:干净的空气中都是大气中的气体分子,肮脏的空气中则都是灰尘,这些灰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PM2.5。它导致了空气中产生大量米氏散射过程,也就产生我们所看到的灰白状态的霾。PM是“颗粒物”英文简称,可吸入颗粒物指的是PM10,而PM2.5的名字叫做细颗粒物。2.5和10则分别代表了颗粒物的粒径,比如PM2.5就代表了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2月1日这次雾霾国家环保部的解释是,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有助污染物的积累,包括这段时间出现了逆温、低风速等现象,风从其他地方把污染物传送至北京、华北一带,加之北京、华北地区冬季取暖能耗的增加,导致了相应工业排放的上升。其中提到了几个因素:
1.逆温 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地面温度要比高处的温度高,逆温则是地面温度比高处温度低,这个现象的后果就是,冷空气和冷空气中的污染物,就像被一个热空气的大盖盖住一样,影响了污染物的竖直扩散,从而导致了污染物的积累。
2.风的影响 风影响污染物横向扩散,风往哪吹,污染物就会向哪里扩散。从12月1日雾霾图看,风速很低,南风,我们知道,北京的南边是河北、山东等工业、燃煤大省,也就是说风可能会把污染物带到北京来。12月2日蓝天,风速快,且主要是西北风、西风,污染物也就从北京被吹走了。
3.排放源 我国新近发布的“PM2.5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而南京市、河北省的许多城市则是来自燃煤。这个研究结果,让我们对每个城市PM 2.5的来源一目了然。
北京:
何时成为“自行车友好城市”
我国曾经是“自行车王国”,如今依然成为汽车王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全国已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北京市汽车则已超过500万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截至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已由1986年的62.7%骤降至18.1%。自行车已成了怀旧电影里常用的道具。
随着汽车的井喷式发展,堵车几乎是所有城市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城市也成了对自行车和步行者“不友好”的城市。
然而,当我们变身汽车大国之时,全球许多城市却反其道而行之,出现了“自行车革命”的热潮。低碳出行的绿色生活理念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正在吸引人们重新青睐自行车这种貌似古旧的交通工具。
荷兰可谓“自行车革命”的先驱。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80万人口拥有88万辆自行车,自行车的数量竟比汽车多4倍,荷兰人30%以上的旅行是靠骑自行车完成的;在丹麦这个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首都哥本哈街道的自行车道很宽,可容纳2-3辆自行车并行,而丹麦的首条使用特殊交通信号系统的自行车“高速路”也已正式贯通;从2001年开始,欧盟每年都发起“欧洲无汽车日”活动,得到了欧洲约800个城市的响应;在亚洲,日本的自行车普及率为50%。
风靡全球的“自行车革命”,从一个侧面预示了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型。
当我们谈论自行车时,并不只是在谈论交通工具。我们真正在谈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对于雾霾我们能做些什么?显然,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城市的必然选择。
一个对自行车和步行者友好的城市,会向世界发出如此的信息:这是一个关心生态环境的城市,一个注重生活品质的城市,一个充满爱的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期待北京是这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