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李春惠
刘芳,贵州一名盲人女教师,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10月15日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报道之后,成千上万的人因她而感动。
人们好奇,一个后天失明的人,是如何战胜了痛苦?她怎么能坚守三尺讲台而备受学生欢迎?她又是怎样在黑暗中完成了两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刘芳,刘芳又怎样看待自己呢?应新华社记者之约,这位传奇女作家最近花4个晚上写了一篇独白《我是谁?》,用清泉小溪般优美的文字,袒露了内心鲜为人知的一面——
《我是谁?》
刘芳
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来思考这个问题: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眼睛是向外看的,耳朵是向外听的,手也是向外指的,那么自己是谁,很多人总是向外寻求答案,大多时候在乎的是别人嘴里的自己,而且是被褒奖的自己,从而失去了自剖灵魂的胆量,失去了直视内心的勇气,陷入了对别人评价的患得患失。
我是谁?让我狠狠地剖析一次,然后告诉你一个相对真实的我: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角。
一、美貌与我有关
我对自己的相貌没有信心,甚至是自卑的,源于路人的一个惊诧表情,她说:“哟,谁家的孩子呀,戴着风雪帽,又黑又胖,快丑哭了!”那年我七岁;源于母亲跟邻居的对话:“哎呀,我那女儿丑得没办法,脸大得像块砧板。”那年我十岁;源于老师不经意的安排:“刘芳,你就走方阵,让那些长得漂亮的去打腰鼓跳舞吧。”这是小学五年的痛,痛遍每个“六一”儿童节。
我一直相信“女大十八变”,可是,“七十二变”后,闺蜜定睛看了我很久,说:“你长得真的丑,但是丑得自然。呵呵,自然就是美,看习惯就好了。”
我在看得见时总是纠结自己的长相,解决的方法就是画美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聪明伶俐的翁美玲,清新脱俗的林青霞……我以为,看多了自己就跟着美了。
失明之后,我终于放下了这块心病,却有很多人说:“你越长越好看了。”
我深深理解他们对我的无限同情。但时间一长,说的人多了,就像真的了。也许是积极的暗示起了效果,也许是相由心生,我因可爱而美丽。我懂得了,因内心坦然真诚而表达出来的你最美。如果我真的变好看了,那是因为我爱笑,整个人看上去很喜庆。
真正让我相信这个事实的,是我的学生们。他们经常说:“老师,你看不见,但是你真的很美,你的雀斑也很美。”
二、我享受孤独,也很合群
我是一个不多见的“七零版”独生子女。在同龄人看来我是幸运的,我自己却觉得悲哀,像一个形单影只的小怪物,为什么我就没有兄弟姐妹呢?
他们羡慕我好吃的自己吃,好穿的自己穿,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得到父母全部的爱。但是,我更喜欢家里有三五个孩子的氛围:再不好吃的东西,大家抢着吃,都变得好吃了。能有哥姐的衣服可以捡,那是幸运;能把衣服剩给弟妹穿,那是慷慨。姊妹几个挤在一张大床上疯打一阵才横七竖八睡去,那才像一个完美和谐的家……
我在大家的羡慕中孤独着,害怕被人看出我的孤独,鄙视我的无助。为了掩饰这种尴尬,我尽力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甚至见义勇为,慢慢习惯了就成了性格的一部分。
直到我失明,这样的双重性格恰恰拯救了我的灵魂。黑暗里的人不得不接受孤独,而我在黑暗中从不惧怕独自静默。灯光宠坏了黑夜,黑夜变得烦躁不安,黑夜里的人们也烦躁不安,我却能在彻底的黑暗中静下心来。
我最怕听到的就是“你眼睛看不见了,干脆病退了吧”之类的话,那是要了我的命,会把我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渊,而大家好像都是为了我好。人们啊,如果真的为了我好,请让我和你们永远在一起吧!
只有一类人不会给我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我的学生。他们单纯而善良地说:“你很好玩,喜欢你!”这,就是我勇敢地留在三尺讲台上最好的理由。
三、爱好,是我生命的支点
小时候在家属区,我订的报纸杂志最多,所以在精神贫乏的年代我就成了小伙伴的故事大王。我家是第一个买录音机的“土豪”,所以我会唱很多跑调的戏曲歌剧的片段,后来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为了一个心仪的男生,我苦练书法绘画,没想到在日后的教学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爱写作,是因为我经常独处,写下喜怒哀乐能缓解忧闷。
后来,随着视力不断下降,我的爱好一个一个被放弃了。从光明走进黑暗那最艰难的十年里,它们逐渐离我而去。阅读,变成了听读;绘画,只剩下对色彩的模糊记忆;音乐,只能哼哼残缺的调子……五彩的生活随风而去,唯一留下来的只有写作。
我不停地写,写生活,写工作,写我所有的情绪,写我认识的人和听到的故事。人们读到了,反应不一,有欣赏的,有好奇的,也有嘲讽的。让我心安的是,我看不见却记住了,有的人看见了却忘了那是风景。
我做过一个公益广告“读书明理”,把对阅读的钟爱、理解和收获传递给学生。我告诉他们,很多小说里的主人公面对困境时都那么勇敢,我学到了,希望他们也能学到。
爱好,填补了我生活的惨淡,排遣了疾病带来的愁苦,成为我生命的支点。如果有一天这些支点消失了,我还能笔直地站着,那就说明我更加勇敢了。
……
短评
刘芳可敬
特有的乐观、阳光来源于刘芳自身。她能为人所不能为,首先是因为有一颗独特的心,能够长期经受磨难而依然充满活力,能够与磨难同行,甚至爱上磨难。“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不管生活如何残缺,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爱,从最痛苦的日子里都能找到乐趣。一个爱生活的人,必然会得到生活的爱。
也来源于刘芳身边的人们。亲友自不必说,几乎每个同事都义务当过她的“秘书”——帮她打字,接送她上下班,牵着她去食堂或厕所,陪她逛街……在众人营造的一个温暖的小世界里,刘芳可以不那么孤独。刘芳之所以有那么多正能量,是因为有无数人传递给她正能量。刘芳可敬,她身边那些成就了她的人同样可敬。
而正能量从来都是交互的。失明的刘芳仍乐于助人,常为身边的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事的孩子做手术,她第一个报名献血;有的老师请假,需要临时代课,她首先站出来;谁有烦心事,找刘芳聊一聊,就解开了心结。所以,大家都喜欢她。而大家帮了她,她又更加热情地给予回报。
这片原来规模并不大的正能量场,就这样一点一滴地以刘芳为中心逐渐壮大、扩展开来。它扎根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却根深叶茂。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 李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