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涤明
在陕西佳县,县委各部门坚守在3排57孔窑洞中办公,至今已有4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寒酸政府”每一次都引发舆论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政府践行艰苦朴素的体现。但也有观点认为,艰苦朴素亦不能过头。现代社会是高楼大厦林立的时代,地方政府屈身在土坯房、破旧平房甚至窑洞里,必要性值得讨论。还有观点质疑这是不是作秀?甚至有评论说,也有破旧办公房里走出贪官的情况,因此,评价地方政府政绩、官员廉勤,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我认为,类似“窑洞县委”这种情况,首先应关注它所体现的政府概念——所谓“政府”,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它都是公共服务机构,因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也叫公仆。那么,当它所服务的区域中还有一些人没有在生活和居住上走入现代化,政府多么“夸张”的寒酸,都不能说是“过头”。即便作秀,这种“秀”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伦理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发达国家,城镇建筑群中最显眼的是学校、医院等民生机构,而政府办公楼即便不是破旧的,也很普通。除了纳税人监督的严密、权力机构拨款的苛刻,社会和官员对政府概念比如公共服务理念的认知,是重要原因。如果政府被认为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而其存在的价值、工作绩效主要通过服务水平、公众满意度来体现和评价,那么它在窑洞里办公就没问题。当然了,现代化办公大楼中,政府办公效率应该更高,进而更符合公众利益。但这是理论上的逻辑,现实中的很多情况是,政府效率、服务质量等,更多的是取决于官员们的意识和态度。
事实上,现代化大楼中的政府,行政效率未必都很高,而土坯房和窑洞中的政府,行政效率未必就低于“现代化政府”。还有一个事实是,有些地方政府的现代化办公楼中,享受性设施远远超前于社会水平,而当地的小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等,却相形见绌。一些地方官员以“地方形象”作建设豪华办公大楼的理由,但“窑洞县委”与“豪华政府”哪个形象更被公众认可,这个问题其实无需回答。
报道说,“窑洞县委”所在的佳县,近年来修建2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全县20个中小学盖起学生食堂和太阳能浴池、22层高的佳县中学成了“楼王”……官方说法是,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县委在有限财力没有满足民生倾斜的时候,让百姓民生先“现代”起来,这种理念诠释的是政府本色。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些用围墙将政府和群众隔离开来的地方,政府大院里未必都是“稳定”的;而像“土坯房政府”“窑洞县委”这种不设围墙的政府,官民之间却都非常和谐、融洽。执政理念不同,其所决定的政治生态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