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据报道,一家专门面向中国消费者的韩国购物网站16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的30到39岁女买家是网购韩货的中国海淘族的主力军。30到39岁人群占受访买家总数的50.7%,女买家的占比更是高达82.6%。选择海淘韩货的最大原因是信赖正品(59.2%),随后依次是价格低廉(28.0%)、品类丰富(5.3%)和受大众媒体影响(3.4%)。受访者最青睐的抢手货是化妆品(72.3%),随后依次是以婴幼儿用品为主的生活用品(10.7%)、服装与杂货(7.6%)和食品(3.0%)。
女性是购物主力军,当然,她们的购物不仅是为自己,同时,也是为家人。现在,她们的购买力从国内市场又延伸到了国际市场。这项调查里的化妆品占比较高,应该是因为韩国化妆品的性价比与名声在外的缘故,并非女性“自私”的缘故:不管在哪里购物,性价比高和质量信誉可靠都是硬指标,海淘当然要选其中最“划算”的来买。而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调查中一位受访者称,打开国际包裹,把曾在韩剧中看到的宝贝收入囊中的那一刻很兴奋——这当是韩国影视文化的影响力在消费领域的衍生,值得我国文化产业界借鉴。
购物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有时却变得闹心,对有的中国妈妈来说尤其如此,近日看到的这则新闻就是闹心的表征之一——中国“双11”致澳大利亚奶粉脱销,澳洲妈妈恼怒:一名居住在悉尼的妈妈称,找遍了20公里以内的所有某超市都没能买到某种奶粉;一名居住在墨尔本的妈妈为买奶粉跑了15个商店。有人抱怨中国代购和买家抢空了货架,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一些人在超市“扫荡”奶粉的照片。曾在澳洲从事过代购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去年还没有现在这么夸张,今年缺奶粉的情况愈演愈烈。”虽然也有人不认为这是中国代购和买家所致,但还是有澳洲妈妈将怒火撒向超市,集体指责超市未严格限制顾客购买奶粉的数量。有的超市已经实行了限购。
这不是“中国妈妈海外抢奶粉挨骂”的新闻首次出现,虽然,其实她们只是想有安全可靠的奶粉喂给宝宝。可是,这并不算高的“心安”要求却不容易达到,问题食品丑闻令人心有余悸。你能为此指责她们吗?“一朝被蛇咬,七年怕草绳。”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虽然,国内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奶粉进药店”等做法,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信心的重生与信任的重建需要切实的严抓共管,也需要时间来让人看到改善与提升的效果。树立一个让人信任的“中国制造”的品牌与行业不容易,一旦毁掉,要重建则是难上加难。这严酷的教训,当事行业需要汲取与记取,其他行业也当防患于未然。
日前,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专访时说,一些在德留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买奶粉做代购,被邻居举报,警察去一看,家里满地纸箱子全装的是奶粉。人家说你从事了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活动,给驱逐了。当地报纸头版头条也登着,奶粉都被中国人买光了,连本地孩子都差点要“断粮”。对此,他坦言很伤心,“偌大一个中国,如果婴儿都要靠外国奶粉来供养,全世界也养不起,但这个问题根源也很清楚,就是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诚信问题,我们的企业要取信于民,要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除了要有道德底线,还要依法严加治理。“海外抢奶粉”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也是不少国内消费者的消费烦恼。什么时候,我们的消费者能够对国产奶粉还有更多的国货青睐有加?“中国有13亿人口,中等收入者已有3亿人,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消费力量。”如何让如此巨大的消费力量焕发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如何让妈妈们不需要去“抢”海外的奶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年代,关闭国门,限制跨境购物已不现实,唯有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国内企业积极适应消费者需求,顺应民众对消费品需求的新变化,让消费者能够“买得放心”“买得成”和“买得好”,有质量安全保障和更多自由选择,“消费的春天”才会离得更近,消费经济的国内活力也才能进一步释放。而在多元选择之中,更多的“中国制造”如何能够胜出,成为消费者的放心和可心之选,其实也是国内消费者的真切关切,毕竟国内比海外近,谁没事愿意舍近求远呢?国人与国货,本该常相见、不相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