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劳动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人说,这是因为在现在的高考机制下,高分成为许多学生升学最重要的门槛,孩子的学习压力大,是应试教育惹的祸。然而,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方面,家长的观念和方法就没有出现偏差吗?
■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如今的孩子缺乏劳动经历是不争的事实。前不久,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今年9月1日实施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也将“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写进其中。时隔两个月,孩子们参与劳动的状况是否有所改观?
“饭来张口”不只是孩子的问题
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多的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务劳动作业。但是,执行的效果却有差异。近日,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北京市的一所小学前随机采访,几个孩子说出了他们的经历——
悦悦今年10岁,她告诉记者:“妈妈平时会让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焖饭、洗水果,做这些奶奶不反对。但是,奶奶绝对不允许我用煤气。上周末,我跟妈妈学做西红柿炒鸡蛋,我按照要求一步一步有序尝试,妈妈在一旁指导。正干得起劲,奶奶从外面回来了,一看见我在做菜,担心被烫到,立刻制止,硬是把我从厨房里推了出去。说实话,我觉得挺扫兴的,我是真心想学学做饭的。”
无独有偶,9岁的壮壮说,今年开学后,妈妈跟他商量,以后晚饭后由他洗碗,壮壮答应了。“十一”期间壮壮的奶奶从东北到北京来小住一段时间,看到孙子洗碗,奶奶冲过来喊道:“他这么小,怎么洗得干净?”此后,奶奶承包了洗碗的活儿。
“我在家里扫一次地、倒一次垃圾或是洗一次碗,妈妈会奖励我一块钱,其他家务没怎么干过。”一名五年级的男生说,“平时在家除了做学校布置的作业,妈妈会让我默写字词和古诗、阅读课外书,每天还要拉小提琴,有时间的话爸妈就会让我玩一会儿,他们说家里的事不用我做。”
在随机采访中,有半数孩子表示偶尔会扫地、倒垃圾、晾衣服,但一周干家务的时间加起来也超不过1个小时;其余的孩子则表示在家里从来不劳动。
来接孩子的徐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自己的女儿8岁,读二年级,她对孩子在劳动上没什么要求,只要会自己收拾书包、收拾书桌就行了,“虽然劳动教育也很重要,但学校评价好学生主要是看学习成绩,应该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
与徐女士相反,家长吴先生觉得让孩子学习一些劳动技能很有必要。他认为,孩子能够自理、勤快、有责任心,直至今后能自食其力,比单纯考个好成绩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从儿子上幼儿园起,他就有意识地让儿子做家里的“小帮手”,如今,上初二的儿子喜欢做饭,他还能给家里换灯泡、换窗帘,吴先生也把洗车的任务交给了儿子。
据了解,一些中小学生希望掌握劳动的技能,但是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当孩子主动选择做家务时,常常会受到来自祖辈和父辈的阻拦。一名读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表示:“爸爸妈妈说我还小,毛手毛脚的,做不好,还不够添乱的,不让我做。他们还说,只要一心一意读好书,成绩优异就可以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女生做家务的比例比男生要高一些。
心疼孩子 实则是在“帮倒忙”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发现,现在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娇生惯养,在家里几乎不干家务。饭前不知道拿碗筷,饭后不知道收拾餐桌,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贴身衣物都推给父母清洗,有些孩子连用燃气灶烧开水都不会,真是到了四体不勤的程度。
孩子的劳动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人说,这是因为在现在的高考机制下,高分成为许多学生升学最重要的门槛,孩子的学习压力大,是应试教育惹的祸。然而,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方面,家长的观念和方法也出现了偏差。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越帮越忙;家务劳动不用学,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以后有出息,请个保姆就行了……
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导致了对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位。以至于家长们之间比的是“你家孩子真聪明”“你的孩子都会背三字经和唐诗了,可我的孩子连话还说不利索”……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劳动与大老粗画等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很少有人说劳动可以改变命运。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商,而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却常常被忽视。
家长事事包办代替,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试想,当孩子什么生活能力都不具备,成了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低能儿”,他们一旦离开长辈的庇护,该如何应对所面临的一切大事小事?
让孩子爱劳动,会劳动,家长应转变对孩子参与劳动的态度。其实,做家务,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需要大脑、双眼和四肢的协调;思维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思考,并不断总结修正自己。
家长林女士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她经常让女儿玲玲自己用微波炉热饭,几次实践之后,玲玲发现,米饭比馒头更适合用微波炉加热,因为用微波炉加热之后的馒头会变得又干又硬。此后,玲玲尝试在放馒头的容器里加一点点水,加热后的馒头就没那么硬了。林女士说:“通过动手实践,女儿不仅掌握了使用微波炉的技能,还在操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思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全国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调查表明,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事实证明,孩子做家务学习成绩会更好。
多种方式鼓励孩子劳动
孩子的劳动付出,需要得到父母及时的肯定——看到孩子整理完的房间,不要吝惜告诉他:“你整理以后比以前好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肯定比以前舒心,说明你的付出是有成效的”,让孩子体验劳动带来的自豪感。日久天长,你会发现,孩子变得更勤快、懂事,也更加尊重他人的劳动,爱惜劳动成果了。
孩子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可能被子叠得很难看,洗碗时不小心摔了盘子,没能把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包饺子的时候地上撒了很多面……面对这些“小意外”,家长可以着眼于孩子的成果,多赞美、多鼓励;对于劳动中的“小瑕疵”,则给出具体的改进办法,帮孩子树立信心,争取下次干得更好。
孩子参与劳动,应该适当得到奖励,但要尽量避免物质奖励,最好给予精神奖励,比如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因为,过多的物质奖励可能歪曲劳动教育的本质。家长可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现实中,有的孩子以家务劳动换零花钱,有的用来换玩iPad的时间,这一招看似有效,但远离初衷。这样做,家务劳动就成了孩子换取自己愿望的筹码,劳动成了条件,很可能使孩子误以为未来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交换的利益关系。所以,家长最好直接告诉孩子:“你今天有几件事情要做,写作业、看书、做家务、玩iPad等,要按照顺序一件件做好。”
需要说明的是,家长不能用家务来惩罚做错事的孩子。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父母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自己积极参加劳动的行为来带动孩子高高兴兴地投入到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