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蓓
安徽马鞍山“80后”女大学生张小燕,辞职后创办了一家母婴服务机构,创业初期,既无资金支援,又经验不足,发展屡屡受挫,在市妇联8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和各种培训交流的帮助下,不仅拓宽了经营范围,开办了早教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还实现了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打造了该市家庭服务业的新亮点。
在如今的马鞍山,这样温暖而又励志的真实故事,并不鲜见。“市妇联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努力争取各项惠民富民政策,在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的扶持下,为城乡妇女创业就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坚强的后盾支持,一批女性跨入巾帼创业的行列,使广大妇女在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圆‘创业兴家梦’。”市妇联主席许才珍如是表示。
截至目前,6.4亿元的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已经为7600多名以女性为主的规模养殖户、种植户和个体工商户送去了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城乡近8000名妇女实现自主创业,带动近4万名妇女走上了就业和再就业之路,培育100多个巾帼科技示范基地。
强扶持,推动“妇女小贷”纳入全市工作大盘子
10万元,听起来不多,可就在去年,这笔“从申请到下发一周内迅速到位”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却如“及时雨”,帮马鞍山三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耿兰兰解了燃眉之急,度过了企业初创最困难的时期。
速度,来源于党政政策扶持有力,妇联工作基础稳固。
为了保证妇女小贷政策“落地开花”,自2009年起,市财政局等相关单位连续制发《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政策 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马鞍山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操作流程》等,出台并实施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配套补充新政策。
实施之初,市妇联全力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就做好妇女小贷工作做重要批示。市政府将妇女小贷工作纳入全市小贷工作大盘子统筹安排,并录入市政府“金融超市”网络平台,向市民开放,为创业女性和有意创业的女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服务,开通绿色通道。
市政府牵头,适时召开协调会、工作推进会等,协调取得市财政局、人社局和金融部门的支持,解决了贷款范围难拓展、贷款额度难突破、担保人资质难放宽、放贷金融机构难明确、农村妇女创业项目执照难申领等诸多瓶颈问题,用好用活政策。
为尽可能提高贷款使用率,增强妇女创业的“造血”功能,市财政出资设立了规模为5500万元人民币的担保基金,县级财政按比例配套。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创业女性,提供8~10万元贷款额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提供10~20万元贷款额度。
重服务,“培训+贷款+创业”贯穿妇女创业全程
进村入户发放政策宣传材料、扩大宣传致富女能手们好的经验做法,对妇女小贷政策的推广、激发妇女的创业热情,到底能有多大的效果?——这曾是困扰马鞍山各级妇联组织的问题。
2013年,马鞍山白果树农家乐山庄负责人陈忠华,就是因为在村“妇女之家”创业指导站拿到了宣传资料,才在遇到资金瓶颈时,想到并申请了10万元妇女创业小额贷款,随后又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妇女创业培训班,实现了软硬件方面的全面升级。随之,陈忠华的经历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并点燃了周边女性的创业热情。
许才珍告诉记者,“培训服务+贷款服务+创业服务”三位一体,一直是马鞍山市妇联在实施妇女小贷时坚持的工作模式。“要想让妇女小贷‘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不光要做好贷前政策宣传、贷中申贷指导,更要在贷后进行项目扶持,把有创业意愿的妇女‘扶上马,送一程’”。
市妇联出面,组织贷款妇女参加创业培训和对口技术培训,把有创业意愿的妇女“带上路”。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女干部、女企业家和创业妇女牵手,为有创业意愿的妇女“送一程”,引导贷款妇女发展潜力大、见效快、政府支持的重点产业。今年以来,各级共举办妇女小贷培训班23期,培训妇女1300多人。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美好乡村建设,培育壮大“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协会+农户”等“妇字号”特色基地促进妇女增收致富,及时为贷款妇女提供创就业信息服务,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市妇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妇女主导的传统行业与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间“牵线搭桥”,在送去资金的同时送去新鲜思路,为妇女创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