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9月13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周刊 万象 大众致富经 农民画师撑起黎川文化产业 农业新科技 白露时节苹果红 法国农业信息化体系“三位一体”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众致富经

小小食用菌 撑开“致富伞”

□ 本报记者 周丽婷 □刘海波 吕晓芳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长阁村的众鑫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内,农户们正在忙着一筐筐、一篓篓采摘香菇,一个个喜上眉梢。

“我以前在家种地,每年收入也就1万多块钱,现在我们姐妹俩在孙老板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承包了20个蘑菇大棚,一个人一年能收入三万多元,平时给合作社老板打工一年还能挣一万元,加起来总共能挣4万多块钱!”种植户白景琴美滋滋地说,今年蘑菇赚了钱,明年接着再多承包几个大棚。

今年40岁的白景琴原来是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靠打工为生,这几年靠种植食用菌走上了致富路,家里盖起了新房、更换了不少家用电器。她说的孙老板是众鑫食用菌合作社种植基地的总经理,也是土生土长的长阁村人,名叫孙志伟。这个“80后”小伙子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打拼数年,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和创业经验后回到长阁老家,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650亩种起了食用菌,并创办了众鑫食用菌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园区”的经营模式,把建好的大棚承包给农户,并且统一负责技术指导、回收产品,再销售出去。

经过4年的发展,众鑫食用菌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到1600余万元,每年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300余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带动当地600余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解决劳动力就业300余人,同时还带动起同村的200多村民承包食用菌大棚实现脱贫致富。

大妈爱拣“针” 说笑挣闲钱

□ 王荷润 本报记者 周玉林

“表婶,今天你的一棵针卖得多少钱1斤?”

“45元1斤。”

联席村的妇女卖针?卖的还是一棵,这是怎么回事?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她们说的是鲜茶叶中最嫩的顶芽。她们说,这个小小的芽头就像针一样,所以起名叫“一棵针”,而且价格是其他鲜叶的好几倍。

走进云南省昌宁县温泉镇联席村,无论是在农户家中,还是在街道商铺或者茶厂,都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从一堆堆鲜茶叶上摘出最嫩的芽苞。

印象中,采茶应该是背着竹篮在茶园采摘,像这样采茶还是头一回见,为什么不直接到茶树上采“一棵针”,而是采一芽多叶回来再摘一次芽苞?团山小组61岁的字凤菊大妈乐呵呵地回答了记者的疑问:“要是顶着大太阳在地里又采顶叶又采鲜叶,那可是个耐力活。像我们这种老人重活干不了,在家里拣拣茶叶倒是拿手活。”她说:“拣出来的‘一棵针’可比其他鲜叶值钱多了!挑拣剩的鲜茶叶一样可以卖给茶厂,如果分级别出售,回报可就体现出来了。”

与字凤菊老人一样,很多大龄妇女也选择了让年轻人把鲜茶采回来分级或者直接到茶厂打工,大家都说在家里面闲着也是闲着,这样既合理利用了剩余劳动力,又开发了茶叶的利用价值,而且大家可以在一起说说话,省得一个人在家没伴。

锡匠寨82岁高龄的李凤书老人一边快速地分拣着茶叶一边说道:“我前几天摔坏了脚,做不了其他活,在家里拣拣‘一棵针’,可以帮帮家里人,自己还不闲着。”

茶叶是联席村的主要产业之一,种茶历史已有上千年,联席人世代种茶、爱茶。

 

返乡就业 “绣”出财富

近年来,江苏省东海县在加大创新投资发展软环境的同时,采取返乡奖励、住房安置、生活补助、外出学习培训和提高福利待遇等各种便利优惠措施,积极为农民工牵线搭桥、充当“红娘”,吸引了大批县域在外务工农家女人员返乡就业。图为东海县农家女正在家门口的企业生产绣花制品。 张正友 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