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5年8月1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关注 “毕婚族”: 功利化“急嫁”要不得 年纪大了,真的就不好结婚了吗 父子温情,不要藏起来 结不结婚都不要后悔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纪大了,真的就不好结婚了吗

□ 作者 钱岳

媒体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剩女”——来形容27岁或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单身女性。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但后来研究证实,美国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结婚率上升了,尽管能与她们匹配的男性数量减少了。那么,“剩女”现象在中国究竟是不是被媒体炒作出来的一个假象?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在中国城市地区,谁结婚?谁和谁结婚?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婚姻决策?

我们用2003年~2008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来研究中国城市地区2000年~2008年初次结婚的20~49岁夫妻以及20岁~49岁的未婚人群,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女人的初婚率比男人低吗?

初婚率是人口学里的一个指标,用初婚人数除以暴露在初婚风险下的人数。可以理解为,初婚的发生率或者初婚的可能性。从研究结果来看,答案是:NO!总体而言,女性的初婚率高于男性。

二、年纪大了,就不好结婚了吗?

数据显示,男性、女性的初婚率都在25岁~29岁时达到顶峰。

那么,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好结婚了?数据表明:刚过24岁时,并非如此;然而,过了29岁后,的确是这样。

只有女性过了30岁就不好结婚了吗?不是的,男性也一样。

三、“钻石王老五”难道不抢手?

在20岁~24岁组里,男性初婚率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受教育会推迟婚姻。

尽管30岁以下时初婚率较低,但高学历男性很快“迎头赶上”:30岁~49岁的男性中,受过大专或大学本科教育的男性的初婚率远高于低学历男性。

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过了30岁才进入结婚高峰期。

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年纪大了,就不好嫁人了?

和男性一样,在女性20岁~24岁组里,初婚率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受教育会推迟婚姻。

无论何种受教育程度,女性的初婚率都在25岁~29岁时达到顶峰。

对于女性而言,无论什么学历,她们如果30岁还没结婚,之后的结婚率都会比25岁~29岁时低。

无论在什么年龄段,高学历女性的结婚率都低于低学历女性。

同时,有意思的是:30岁以下时,无论何种教育程度,女性的初婚率都高于男性;但是,过了30岁,高中以下学历男性的初婚率低于对应的女性,高中学历的男性、女性的初婚率相当,而大专和大学本科学历的男性的初婚率分别是对应女性的2.6倍及3.7倍。

这些结果显示,高学历可能与男性的婚姻推迟相联系,但对于女性而言,高学历更可能与终身不婚正相关。

五、谁都和谁结婚了?

接着我们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中国城市地区的婚配模式,结果显示:与自己教育程度相同、年龄相近的人结婚,在中国仍是主流。

若夫妻之间教育程度、年龄有差距,则男性更可能与比他们年龄小、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结婚;女性更可能与比她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结婚。

结婚晚的男性更可能与比自己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结婚,更不可能与教育程度相同的女性结婚。

女性对配偶的选择,并没有随着她们的初婚年龄而变化。

综合来看,对于高学历女性而言,30岁还没结婚的人确实比20多岁时结婚的人面临更低的结婚可能性——晚婚的高学历男性更可能与低学历女性结婚,同时女性似乎并没有因为年龄变化而显著地改变择偶条件。

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理论上,婚姻模式受个人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双重制约。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们的择偶偏好及自身条件,选择什么时候结婚,是否结婚,以及和谁结婚。

但是,择偶偏好以及自身条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被结构性因素影响。比如,在一个强调传统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里,男性可能根本不看重女性的经济能力,而更看重女性的相貌和传宗接代的能力;而女性则偏向选择经济稳定(通常年龄较大、学历高)的男性结婚。

“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一直在中国家庭根深蒂固。同时,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大多数家庭只会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且社会将培养、教育孩子的重任过度强加在女性身上,从而加重了城市女性在家中的责任。一方面,男性,尤其是超过30岁的男性,在挑选配偶时,并不看重女性的学历,因为女性的高学历往往与较强的事业心紧密联系,而与“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冲突。另一方面,高学历、高工资的女性不愿意嫁给比自己经济能力差的男性。同时,经济独立的女性可能不会认为婚姻对她们很有益处,因为婚姻生活往往和她们的事业相冲突。高学历女性在寻找配偶时,可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事业。相反,很多男性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性别意识仍然较为传统,他们可能更偏向娶一个受教育程度比他们自己低的女性。

因为能与高学历女性分享相似的性别意识的男性较少,所以高学历女性可以选择配偶的圈子也比较小,这造成了中国城市地区高学历女性的“婚姻挤压”问题。简单说,男人多的是,但与高学历女性三观一致的男性相对稀少。

还有一个因素是来源于父母。尽管父母现在很少对他们孩子的婚姻施加绝对的控制,但他们仍然在孩子的婚姻决定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试图保证孩子与“合适”的人约会、结婚。父母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他们从小就教育孩子家庭内部应该如何进行性别分工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配偶;另一方面,父母通常会反对那些非典型婚姻,比如女方比男方年龄大,或者男方比女方的学历低。

对父母而言,他们更希望儿子娶一个可以打理家庭的妻子;希望女儿可以嫁给一个有经济实力的丈夫。考虑到紧密的代际关系,再加上大部分城市年轻男性、女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意见的影响作用可能很大。

在中国,男性娶比自己年轻、学历低的女性,是一个广泛接受的社会传统。这一传统在以前,即女性普遍不接受高等教育时,没有问题。但是,教育水平,尤其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已经改变了中国的婚姻市场。

毋庸置疑,对于高学历女性而言,她们从具有传统性别分工的婚姻中获得的效用及回报日渐降低。因此,她们可能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结婚。这在中国或者其他地区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城市地区,这些大龄、未婚的高学历女性却被歧视性地称为“剩女”。这一称谓忽略了女性选择何时结婚或者与谁结婚的自主意愿。她们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为了抵制中国婚姻中不平等的性别分工而做出的选择。显然,在中国城市地区,性别分工的平等化并没有和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同步发生。

(作者系婚姻家庭学者,本文摘自《中国城市的性别分化:单身和选型婚配的年龄和教育》)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