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之间能不能融合,就如人与人之间能不能交朋友一样,必须脾气相投、有共同语言,或者能够短长互补,也就是说,要有融合因子,方能物以类聚,融合出和谐的美味。
在当今饮食越来越讲究健康、自然的年代,日常烹饪时,琢磨一下美味融合之道,也算是关爱自己和家人的一种方式吧。
■ 简云
如果给吃货们分分级,我想自己顶多是初级,因为我不贪吃,但嘴刁,不管什么菜,要有独特的味道,或清爽或醇厚,至少要吃出鲜味来,才觉得好吃。
在我吃过的家常菜中,我最讨厌的有两种。
一是炒三丁、炒五丁,甚至炒七八丁。这个菜多年前曾在一位女友家吃过,她把胡萝卜、芹菜、黄瓜、土豆等,都切成丁,放在一起炒,看上去五彩纷呈,准备也破费工夫,但吃到嘴里,却味道混杂,没层次感,咀嚼起来还十分费劲,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的菜式。
另一道讨厌的菜是许多人都喜欢的黄瓜炒鸡蛋,也属于中看不中吃那类,本来脆嫩的黄瓜炒过之后软塌塌的,鸡蛋也因为浸润了水分而变得寡淡无味。
这两道菜为什么不好吃?在我看来,主要是食材之间的味道不能相互融合,两种或多种食材放在一起烹制,至少其中要有一种食材能够释放相对浓郁的味道,浸润其他食材,一道混搭的菜才能吃出独特的味道来。
拿黄瓜炒鸡蛋来说,黄瓜和鸡蛋本身都不会释放味道,搞在一起,只能拼个颜色,非但不会相互增味,反而淡化了彼此的味道。但西红柿炒鸡蛋则不同,因为西红柿可以释放浓郁的酸甜味,浸润了鸡蛋,那才是锦上添花。
炒三丁之类,如果加入的食材中没有肉类、菌类等可以释放鲜味的东西,那么,炒出的丁吃起来也就毫无意思。要想有意思,那就要加辣酱、甜面酱之类来调味,即便是名声在外的宫保鸡丁,也得靠辣椒、花椒、生抽、糖、醋等一大堆调料来伺候,否则,白生生的鸡丁和花生搞在一起,也没啥滋味。
我绝对算不上烹饪高手,但多年的“煮妇”经验还是让我得出烹调美味的基本之道,那就是懂得食材之间的味道融合。这样做菜就不必靠一大堆调料,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食材本身的潜力来制造美味。
通常荤菜与蔬菜的结合,能够诞生美味,那是因为肉类、海鲜能释放出鲜香味,被蔬菜吸收,所以它们之间的融合比较容易。不过对鸡肉和猪肉,以及过于腥味的鱼来说,恐怕还是多加调料,独立烹制更好,跟蔬菜搭在一起,反倒破坏了蔬菜自身的味道。
不同的蔬菜要想融合,则会困难得多,因为大多数蔬菜都有自己独特的清香或清甜味道,但这些味道却不容易释放,混在一起并不能相得益彰。
食材之间能不能融合,就如人与人之间能不能交朋友一样,必须脾气相投、有共同语言,或者能够短长互补,也就是说,得有融合因子,方能物以类聚,融合出和谐的美味。如果彼此太有个性,或者性情过于淡漠,那相处起来,不是冲突,就是疏离,不如独自待着自在,烹饪也是如此,食材之间要是不能融合,那还不如用单一食材来烹制,既简单又清爽。
在我看来,具有融合因子的食材,至少要具备一种特性:浓郁的鲜味、香味、酸甜味或咸鲜味。肉类、海鲜、菌类、竹笋都能释放鲜味,韭菜、青蒜、芹菜具有浓郁的香味,西红柿几乎是蔬菜里唯一带有酸甜味的宠儿,腌雪里蕻、榨菜则含有咸鲜味。这些食材,就像那些古道热肠、性格外向、很有亲和力的人一样,很容易和别人打得火热,它们与别的食材搭配,也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美味。
所以,照着我对美味融合之道的理解,我很少随意把几种菜放在一起炒,我家大多数菜都是单一品种,混搭的菜种类不多。除了西红柿炒鸡蛋、韭菜炒豆芽、雪里蕻炒竹笋或蚕豆、青蒜肉片炒豆干之外,我比较偏爱的是榨菜肉丝炒香干,榨菜的咸鲜渗到肉丝和豆干里,再加上豆干的香气,吃起来十分有味,何况这菜做起来简单省事,连盐都省了。
当然,蔬菜单炒往往缺乏鲜味,我的解决之道是使用鲜蘑,我家冰箱里口蘑、白玉菇、海鲜菇、白灵菇等是常备食材,炒油菜、西葫芦、芦笋、菜花等蔬菜时,放一点菇类,炒出来的菜无论味道和色彩都会生动起来。但在菌类中,杏鲍菇是例外,没啥鲜味,须借力耗油、生抽才能入味。不过曾经买到一种类似杏鲍菇的鲍鱼菇,味道异常鲜美,只是很难遇到。
除了菌类,海米和鲜虾也是用来搭配蔬菜的绝佳伴侣,它们释放的海鲜味道,融入蔬菜,菜的味道立时变得丰富。比如,干煸菜花时放入几只虾,加几片口蘑,再调一点生抽和糖,绝对色香味俱全。
如果要炖汤,又不想放肉的话,只要有西红柿、蘑菇、海米或虾、竹笋或笋干,照样可以炖出一锅纯天然的鲜汤。
在如今饮食越来越讲究健康、自然的年代,日常烹饪时,琢磨一下美味融合之道,也算是关爱自己和家人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