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妇女/性别研究与主流学界和西方学界的学术对话尚未真正开展起来,其学科地位与传统学科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与这一新兴学科“不规范”的研究有关。先入为主、概念或主义先行、自说自话等弊端在妇女/性别研究中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者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而且也难以在大众普及层面广泛传播。本文作者提出推动妇女/性别研究的规范性与学科发展应厘清概念边界、确定理论框架、把握内在规律。
■ 畅引婷
近年来,从事妇女/性别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但整体而言,与主流学界和西方学界的学术对话并未真正开展起来,其学科地位与传统学科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与这一新兴学科“不规范”的研究有关。先入为主、概念或主义先行、自说自话等弊端在妇女研究中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者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而且也难以在大众普及层面广泛传播。所谓规范,不是指成果展示中对出版格式的具体要求,更不是在论文撰写中对八股套路的机械模仿,而是指在知识生产中学术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即研究者如何借助一定的理论工具和文本形式,通过“论文发表”将历史与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揭示出来,传播出去。不论哪个学科,也不论从怎样的角度切入,都应如此。妇女/性别研究也不例外。
厘清概念边界
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学者用概念进行思维,学问用概念进行描述或阐释。散落在各处且浩如烟海的经验事实如果不拿(抽象的)概念进行提炼和呈现,学术研究将难以为继。但不可忽视的是,概念作为思想表达和学术交流的工具,一般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而语言文字符号的有限性和意义生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常常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阻。许多时候,话语言说者使用的是同一概念词汇,表达的却未必是相同的意义。误读或误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诸多歧见,不仅会影响研究者之间的深度对话,而且会因为话不投机阻碍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通过概念厘定来限定研究范围,充分说明使用某种概念是在探讨何种问题或阐释怎样的道理,就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一种基本规范,同时也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概念作为抽象的产物和理论的载体,其历史语境常常是隐而不显的,其意义也是复杂多样的。比如“性别”一词,既指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关系存在状态,也指性别文化的建构和性别制度的安排,以及性别机制的运行,同时还是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在关系状态下,性别也不仅仅是指男女两性,同时包括其他少数性别群体。就性别间的“平等”而言,就包含着起点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诸方面;就性别间的“差异”来说,既包括生理上的不一样,也涵盖社会上的不平等,如此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概念具有不同的意义所指,如果在学术研究中不加区分,将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含义的同一概念相互混淆,不仅会出现论述中的逻辑混乱,让人不知所云,而且很难通过论文“发表”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术研究中借助一定的语言文字符号所形成的概念,充分说明“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事实,以及“应怎样”或“不应怎样”的道理,就成了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前提。
确定理论框架
学术研究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通过文本书写或论著出版来揭示/解释事物存在的本真状况和运行状态,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判,以便使更多的人通过文本知识的阅读全面了解事实真相或事物发展的走向,进而为个人或集体的行为选择奠定认识论基础并提供方法论指导。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年每月每时每刻所发生的事情/事件/事象不计其数,任何一个研究者都不可能将所有的事实都搜罗殆尽并解释清楚。因此,从怎样的角度切入对哪些问题进行分析,就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
理论框架对学术研究而言具有穿针引线的巨大作用,不仅可以在有限的篇章结构里聚焦问题并说明道理,而且能把看似互不相干的诸多事实连缀起来综合考察,同时寻找事物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比如,女性主义理论作为世界妇女运动的产物,对妇女/性别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女性的视角看问题,既可以使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甚至视而不见的许多事实浮出历史地表,还能够将妇女从被他人塑造的客体转变为改造社会和自身的能动主体。不管女性主义思潮在历史上有多少流派,也不论其观点或理论指向是否一致,在本质上都是以性别平等作为追求目标的。所以,在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谈论妇女或性别,“平等”始终是其中的核心要义。推而广之,不只是在性别间,同时在国别间、族群间、地域间、阶层间、代际间都要坚持“平等”这一基本原则,进而凸显女性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普适性(不是“普世性”)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聚拢事实,主要是为了知识生产中“叙述”的方便,或者在提纲挈领中窥斑知豹或触类旁通,但框架仅工具而已(不是目的),万不可本末倒置,更不能在画地为牢中一叶障目。否则,研究的结论将会在以偏概全中受到质疑,其“发表”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借助一定的理论框架把散沙一盘的诸多事实论说清楚,让更多人知其然和所以然,是任何一个研究者都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规则。
把握内在规律
如果说概念界定和框架确立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那么,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则是学术研究的本质所在。世间万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绝对不可能根据学者的理论/理性设计和政治家的理想预期线性发展。偶然与必然的交互作用,不仅改变着人类历史运行的轨迹或方向,同时会拓展出许多新的发展路径。面对同一个事实存在状况或相同的历史境遇,不同地域、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常常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比如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无论对错,都无可辩驳地成了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术研究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更不是用一定的理论框架去剪裁历史或事实,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根部或底部,通过见微知著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探讨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和应对策略,进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理论的启迪。这是学术研究无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术研究成果不断被传播的秘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学术研究的议题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研究什么或怎样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舒适和安宁。比如,妇女/性别研究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妇女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聪明才智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于是,性别间“同”与“异”的各种比较在论证中便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是为了说明问题,同时为性别间权力和利益的冲突寻找化解的途径,而不是在性别间制造对立。因此,借助一定的理论概念,将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碎片化的事实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并在自圆其说中给世人以智慧和启迪,就成了学术研究始终要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能更快地“发表”与传播,而且可以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有益的指导,其学术生命力也自不待言。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