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在航行时造船》(2012)
在2020年12月2日佳士德“香港-纽约:现当代联合夜拍”中,美国当代艺术家达娜·舒茨(Dana Schutz)作于2017年的巨幅画作《升降机》引发激烈竞价,最终拍出了6,486,255美元(50,050,000港元)的高价,大幅刷新了其此前的世界拍卖纪录。舒茨极具创造性的绘画也因此引起了国际艺坛的关注。
舒茨以其兼具观念性与绘画性的作品而闻名,她利用具象和抽象的结合来构建复杂的视觉叙事,表达自己的主观体验和心理幻想。她常常描绘看似不可能、荒诞或矛盾的虚构情境,例如吞噬自己的人,支离破碎和重组的身体,或者在航行的同时尝试造船等。富有表现力的奇异画面传达出某种特殊情感和心理状态,揭示了当代生活的复杂性、紧张性和模糊性。正如《纽约客》杂志的艺术批评家彼得·施杰尔达所言,舒茨“在致力于美学理想的同时,尽其所能,以戏剧化的方式生动地表现了这个步履蹒跚的星球上的生活现状”。
舒茨197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利沃尼亚,她的母亲是初中美术老师,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舒茨在八年级时决定将来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她的父母将家里的地下室腾给她作画室,不久,她天马行空的绘画就覆盖了所有她能够得着的墙面。舒茨于2000年获得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学院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她已经创作出第一批很快就会使她成名的画作:一个名叫弗兰克的男人的图像。2002年11月23日到2003年1月13日,她在现已不复存在的纽约LFL画廊举办了名为“来自观察的弗兰克”的首次个人展览。弗兰克是她虚构的一个角色,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幸存者,而她自己则是他的最后一个听众和最后一个证人。这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没有法律,没有社会,也没有其他人来追究自己的责任。舒茨当时谈到,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来检验现实的世界”这一想法激发了她的想象力。这个不可验证的世界被她称之为“绘画的开放空间”。依据这样的逻辑和实验,舒茨创造出了一种遵循思辨思想的绘画。作品中的主题是“构成和分解、形成和无形、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这种模糊性后来成为舒茨作品的重要特征。此次展览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第二年她就得到了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和捷克布拉格双年展的机会。
对于舒茨来说,绘画总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疯狂活动,也是一种哲学展示,她通过绘画这种媒介捕捉到了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时代精神。例如《在电梯里打架》就源自最近在网上疯传的名人在电梯里的不端行为。这类绘画在人物的棱角以及将它们分解为多种视图的方式上,具有立体派和未来派的风格特征。舒茨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这些作品不是自传,是她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回应,而这些画中的假设是她感觉到的文化中正在发生的现象的代名词。舒茨通常会从网络或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人或事、一句短语或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中获取信息,许多主宰国际政治经济的著名人物和社会热点事件都成为她描绘的对象。当然,她也经常从艺术史中获取灵感,例如作于2012年的《在航行时造船》的灵感便来自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西奥多·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也明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马克斯·贝克曼《启程》中神秘叙事的影响。在这幅作品中,舒茨并未设想通过一种夸张的视觉修辞而使幻想更加逼真,而是强调了作品中固有的矛盾和脱节。这艘船的各个部件没有以任何连贯的方式连接起来,船员们也各行其是,并未参与任何统一的建造工作,一些人似乎只是梦想着他们想要乘坐的船,一些人在无聊地玩耍,而另一些人则对尝试使用某些东西感到沮丧。所以有批评家说,如果将这幅作品称之为“在航行时拆船”也无任何不妥,因为在画中“建造”和“拆卸”的主题看起来可能没什么差别。尽管在其它作品中很少在标题中明确表达出来,但这种同时建构和消解自身的绘画思想却始终贯穿在她的绘画作品中。
舒茨在构图和色彩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色调与色调之间既存在冲突又保持着本质上的统一。她寻找有关绘画的创作方式问题,同时也探索心理问题,创造出一种“绘画的寓言”。舒茨的绘画观念和作为实体的人是从不完全匹配的碎片中拼凑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之所以能够融合在一起,恰恰是因为它们之间的不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