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云
傍晚,小区幼儿园接孩子的人群中,总会有不少老人翘首望着幼儿园大门;若是起得早,从阳台便会望见老人们牵着孩子的手,匆匆赶往紧邻小区的学校;去公园散步,也会遇见推着婴儿车的大妈大爷;小区广场上,溜滑板车的孩子后面,跟着的常常是边追边喊、气喘吁吁的五六十岁“准老人”……
祖辈看孙辈,如今已是中国城乡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在大城市,为娃操碎了心的育儿大军中,奶奶爷爷、外婆外公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乃至看娃主力。职场竞争激烈,生育成本高企,让无数年轻夫妻在面临生娃大事时不得不向父母求助。于是,一大批城市老人放弃退休后放飞自我的人生规划,许多农村老人离乡离土,千里迢迢奔赴他乡,担当看娃重任。城里的“土著”老人,更是以一种责无旁贷的心态,将看护孙辈作为退休后的头等大事。
从前,老人希望抱孙子,不少是出于传宗接代的老观念,所以看护孙辈无怨无悔。但这届看娃老人,大多是“50后”“60后”,他们中已鲜有人抱持这样的观念,出手看护孙辈,虽属自觉,却并非全都自愿,至少在笔者的朋友圈中是如此,网络上一些看娃老人的感叹也可以佐证。笔者也是“60后”,记得几年前,大学女同学群里讨论给不给儿女看孩子这件事,结果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更希望退休后尽情游山玩水,享受余生。不过如今事到临头,不少人已做出妥协之姿,一位女同学说,儿子儿媳几乎天天加班,他们问我给不给看孩子,我哪好意思拒绝?另一位调侃说,我已经将看孙这件事上升为给社会做贡献的高度了,所以准备发挥余热,贡献余生。
同学虽是调侃,笔者却以为说中要点。祖辈看孙辈,表面上看,是祖辈出于帮助、扶持儿女之心,为家庭绵延子嗣做贡献,但若往大处看,深处看,生育这件事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事关民族繁衍,国家强盛。在如今国家放开二胎生育,甚至有专家呼吁全面放开生育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形势下,生儿育女、培育孩子健康成长,更有理由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对不少年轻夫妻来说,正是因为有祖辈承诺看孩子,他们才放心大胆选择生育;因为有老人持家看娃,他们才能将精力更多地用于职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所以,老人们的贡献,显然已超越家庭,福泽社会,理当为社会所认可。
其实,代际扶持、家人互助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祖辈看孙辈,既是对这一传统的传承,也能更好地营造家庭的亲情氛围,加深家人之间的感情。老人们在力所能及时对孙辈的付出,其实也是一种亲情投资,儿女们会有更多的感恩之心,祖孙之间能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础,得到的回报不仅是浓浓的亲情,也有利于祖孙三代形成一种哺育与反哺的良好关系。祖辈爱孙辈,子辈孝父辈,孙辈敬祖辈,这样的家庭关系是中国式美好家庭的生动写照,诠释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华家庭文明。如此望去,祖辈看孙辈的画面,似有一种高远的意境,家庭和谐的深处,是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在持续闪耀。看娃的老人们,分明是在对传承中华家庭文化做贡献。
时下,一对“80后”“90后”夫妻的背后,大多是“50后”“60后”的四个老人和“准老人”,他们未来可能是儿女的负担,现在却是儿女的后盾。他们不是在尽心看娃,就是走在准备看娃的路上,他们或许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但也可能老观念赶不上新时代,需要知识更新;他们默默操持家务看护孩子,但可能腰酸背痛,心理疲累,需要关爱与支持;他们尽心竭力,却可能依然力有不逮,需要理解和宽容……这一切,儿女有责任帮扶、开解,社会相关各方也该予以关注和支持。
笔者以为,肯定、尊重老人们为家庭也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应该成为社会基本共识。看护孙辈虽是老人们的自觉选择,但从法律上说,老人们尽的是义务而非责任,儿女们不该将此视作理所应当,更没有理由将老人是否看孩子作为孝不孝顺的前提。倘若与老人在育儿观念和方式、家庭琐事上发生冲突,儿女当以最大的耐心与真诚,与老人悉心沟通,以谅解和宽容为上。从社会层面而言,有必要在育儿和家教知识方面给老人提供帮助,社区支持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比如街道、居委会或基层妇联开设的家长学校,可以把祖父母、外祖父母也纳入其中,社区组织和一些相关社会组织,可以为老人们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让老人们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能拥有新的交往圈。
娃娃茁壮成长的天空下,有年轻父母的欢欣,也有老人们辛苦付出后的笑脸,那样的风景,是中国家庭独有的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