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易
金秋十月正是螃蟹黄多油满之时,有美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今年重阳节恰逢周日,我提前预定了阳澄湖大闸蟹,想着儿子在家可当吃蟹主力。结果儿子一大早就回学校了,我望着整整10只被五花大绑的螃蟹犯了愁。
偶然看到一篇《菊与蟹:重阳节的时令风味》,脑补着菊花的样子,与螃蟹爪子果然有点神似。菊花是一种“发在林凋后,繁当露冷时”的花卉,与螃蟹成熟的季节正好同时,于是它们就结了缘。持蝥赏菊,历来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后来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成为金秋独有的风流雅事和美好享受。
唐诗中提到的螃蟹大多是腌制过的糟蟹,李白《月下独酌》中“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指的就是糟蟹。明代后推崇食用鲜蟹,李渔认为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方式,“蒸而熟之、蘸醋蒜以佐酒,是最好的食用办法。”
既来之则吃之。重阳节那天我一下子拿出5只螃蟹当我们夫妻俩的晚餐。将蟹翻身,放上姜片、紫苏包,清蒸,20分钟后黄灿灿的大闸蟹上桌了。撬开蟹壳,蟹膏凝脂般,蟹肉晶莹剔透,轻嘬一口蟹膏,鲜香在口腔中散开,再来一口温润姜茶,口中的鲜香呈直线飙升。整整1小时,我认真吃完了3只蟹。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这是《红楼梦》中的食蟹片段。母蟹吃黄、公蟹吃膏,才是大闸蟹的精华所在。由于蟹膏比较肥腻,在食用时应配以姜汁蟹醋。
其实,在吃螃蟹这件事上,我还是小学生。从《周礼》出现螃蟹算起,中国人吃螃蟹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如何选蟹、烹蟹、食蟹,大江南北不尽相同,而螃蟹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第一是湖蟹,二为江蟹,三为河蟹,四为溪蟹,五为沟蟹,六为海蟹。
自古赞美各类淡水蟹的诗词文赋多不胜数,涉及海蟹的却极少。流传广的也只有一句白居易的“陆珍熊掌烂,海味蟹螯咸”。连梁实秋都说:“海蟹虽然味差,但是个子粗大,肉多。微有腥气,聊胜于无。”言下之意,海蟹味道不好。
对于这种食蟹“鄙视链”,嗜食海蟹的山东莱州人颇有意见。莱州大海蟹,背面有三个隆起部分,还有九个锯齿,最后一个齿特别长,像个梭子,所以俗称“三疣梭子蟹”。莱州湾的梭子蟹个大味美,尤以雌蟹的卵、雄蟹的脂膏和腿部的肉最为鲜美。“梭子蟹一只就可达到一斤,一只大闸蟹忙活半天还吃不到一口肉,去掉壳就没剩啥了,一点都不爽快。”一个莱州朋友说。
而对于大多数人,大闸蟹久负盛名。大闸蟹名字的来源,也与人们捕蟹的方式有关。渔民们在湖中设置竹编的簖,夜里放一盏灯,螃蟹喜光,看见灯光就会接二连三地爬上竹簖。
“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这是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寄居吴中时留下的诗句,原来她住在苏州就是为了吃到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
在烹饪方式上,大闸蟹多会选择清蒸,看上去简单,其实是为了凸显蟹之本味。清朝美食家张岱曾说:“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不加任何佐料就吃全了五味,这也是对螃蟹美味最高的褒奖。
今年9月探亲回老家,美食家张哥就以一锅虾蟹粥来款待我。的确,深秋天气渐寒,最适合在家做一顿热气腾腾的肉蟹煲,和家人一起慢慢享受。重阳节那夜,吃完大闸蟹出门散步的我,耳边听到蒋勋的《你有多久没有好好享受一顿饭了》,突然想起我这顿用时最长的“重阳节晚餐”。
“匆匆忙忙吃顿饭的你,不会去爱你的生活;可是如果这样去准备、去享用一顿饭,你会爱你的生活,因为你觉得你为生活花过时间、花过心血,你为它准备过。这些记忆绝对不会粗糙,不会是吃过却没有感受,或粗鲁的‘吃饱’感觉,我可以去细细地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