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耿兴敏
27岁的小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职于北京某传媒单位,面对周围人“有没有女朋友?”的询问,他的回答是: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还没有能力去承担一个家庭。结婚生子现在对我来说压力太大了。
如今像小张这样因为感觉婚育压力大,而不谈恋爱的年轻人并不罕见,但婚育压力真像这些年轻人认为的这么大吗?除了不谈恋爱,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就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找原因,开处方”。
面对婚育 他们为何观望
“在今天的社会,结婚生育的成本的确不小。”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说,年轻人面临着经济压力,这是显而易见的。结婚意味着要有稳定的家,但今天城市房价让职业刚起步的年轻人压力倍增,难以轻松迈入婚姻。而结婚后养育孩子的成本也不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各种高昂养娃费用绑架,各种才艺培养、早教班、兴趣班、都让家长花费不菲,甚至降低了原来的生活质量。
“结婚和生育是组建家庭的重要环节,维持家庭和睦与追求家庭幸福则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努力。目前社会上不乏对于组建家庭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倾诉,进而引发了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持消极观望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表示,对每一位预期建立家庭的人而言,家庭意味着更多的义务和担当,必然要分走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初入职场、较多的学习培训和结婚生育几乎同时发生,年轻夫妇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中年夫妇则还会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郑真真表示,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也是国际社会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难题。
与此同时,女性还面临着更加困难的职场环境。王琴表示,“这一代年轻人的职业压力很大,各个公司对员工业绩要求也很高。女性未婚时可以全力投入工作,但结婚后,怀孕、养育孩子都会影响到女性的职业投入。”即使公司和组织落实对女性怀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保障,但从长远看,养育孩子的繁重投入也会明显阻碍女性职业发展。
对于“目前离婚率高是造成年轻人恐婚的部分原因”这样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性别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马春华则表示:离婚率高是否影响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并不好说,但年轻人对感情的不确定,对未来婚姻的不安全感,肯定是存在的。
缓解工作和家庭责任冲突 需具敏感的性别视角
如何让年轻人乐拥婚姻放心生育,专家们认为,这需要具有性别敏感视角且发动社会共同致力。
有些女性并不恐婚恐育,但婚后夫妻不能分担家务、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缺乏担当,都消磨着双方婚前对婚姻的期待。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现状——养娃几乎都是母亲的责任,对此,王琴指出,密集化母职使得女性面临着职业和家庭双重压力。
马春华也认为,家庭支持政策不仅仅是对女性的支持,更是解决社会的问题。没有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不少女性只能以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来回应。“公领域的性别平等,需要私领域的性别平等来支撑,否则就只能导致不良后果。”马春华说。
事实上,为了避免年轻人因试图规避压力而推迟婚育甚至对组建家庭望而生畏选择放弃,很多国家都试图通过政策干预来缓解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有些政策和制度推动儿童照料、就业环境等不断改进,有效缓解了工作和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但另一些并不那么见效。对此,郑真真表示,中国当前在经济上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在家庭方面则处在传统与现代交织共存时期,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应对策略,同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吸取教训。
郑真真强调,为了帮助实现工作和家庭兼顾,需要具有性别敏感视角并发动社会共同致力,针对家庭组建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群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支持年轻人结婚生育并帮助家庭缓解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需要具有敏感的性别视角,避免单一从女性或男性的角度看问题,尤其应当避免预设家务劳动,特别是育儿和照料以女性为主的前提。”郑真真说。例如,关于建议女职工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发展托育服务,显然是将育儿预设为母亲的职责。尽管生育政策调整后,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男性陪产假的有关规定,但是对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需要相关方达成共识,才能真正落实,即男性需意识到要尽父亲和丈夫之责,用人单位要重视男性在生育中的投入。
现实中,对于一些单位的人事部门来说,单位招人时,领导有意无意地暗示男性优先,并不鲜见。这种隐形的女性因承担生育责任遭受的职场歧视,无疑也加剧了她们对生育的“望而却步”。
“如果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认识到,兼顾工作和家庭不仅是女性面对的挑战,对男性亦是挑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女性的职场歧视。”郑真真说。
克服恐婚恐育焦虑 需要整个社会合力而为
婚育支持需要社会合力,是不同领域专家之共识。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建议深入推进生育保险融入医疗保险,将生育医疗费用完全纳入保险报销,同时将生育保险逐步发展为生育支持的核心制度,重点解决女性生育期间的薪酬,同时也减轻了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生育期间工资的负担。
对于社会合力解决恐婚恐育问题,贺丹开出“药方”:价值引导,优化治理,包容多元。也就是引导青年婚育观念,树立新型性别平等,代际和谐的家庭文化;建立婚育支持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增加婚育制度法规的包容性。
日前,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探索开发婚前辅导课程,帮助当事人进入婚姻状态。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表示,未来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促进家庭建设,需倡导并能够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包括整个计划生育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动态跟随国家的生育政策变化做相应调整,包括在财政投入、技术力量投入、宣传教育、舆论导向等方面都应该做配套调整。
原新认为,为家庭减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比如一定要建立起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要按照人口发展规律,遵循人口发展的规律,去讨论一些问题。对人口问题的认知,既不夸大,也不要藐视。”原新说。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婚育不仅仅是个体选择,这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王琴说,克服恐婚恐育焦虑,需要整个社会合力而为。
“媒体要重视青年人中流行的恐婚恐育情绪,探求这一情绪流行的原因,恐婚恐育不是年轻人本身的问题,要从社会大环境中去寻找答案。”王琴认为,媒体要引导大众去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郑真真同样认为,支持年轻人结婚生育并帮助家庭缓解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合力:“从调动家庭资源、增加社会支持和完善就业保障等多方面同时入手。”郑真真表示,在呼吁制度完善和政策干预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的作用,特别是在社区发展家庭支持型的服务,有组织地开展邻里互助、村民互助,可以有效缓解家庭照料和劳务负担。
“国家要给予家庭切实的支持和扶助。养孩子的过程需要社会福利政策大力支持,提供男女共有的产假,社会保障的托幼机制,丰富的公立教育资源等。”王琴认为,当年轻人有了更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自然会乐于拥抱婚姻,放心生育。恐婚恐育,其实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