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高燕(右)在教年轻人织布。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丽婷
■ 房红霞
日前,韩高燕和丈夫织就的长130cm、宽50cm土布被县文化馆收藏,纯白的底上凸显着醒目的四个红字“胜利抗疫” 。“能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挺开心!” 韩高燕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
韩高燕,河北省内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她组织几位留守妇女成立了家庭织布手工坊,2016年注册了“襄土情”商标。如今走过8年,“襄土情”不仅成为当地的土织布知名品牌,她还带动周边10个村、200多名留守妇女加入到“织女”队伍,实现了每人每年增收近万元。
织布情结开启事业 免费培训妇女增收
43岁的韩高燕是大孟镇吴村的一位农村妇女,打小就看奶奶织布,对织布有一种独特的情结。韩高燕结婚后,发现婆婆家祖辈也是织布的行家,于是,不忙时她便跟婆婆学起老手艺。
同龄人曾笑话她:“现在谁还织布啊?买的布料好看也不贵。”“年纪轻轻能下那功夫,别闹了,还是安安生生打工挣钱吧!”
就在韩高燕生完二胎养身体期间,织布的“瘾”上来了,从此正式开启了她的织布生涯。
“那会儿,街坊四邻跑到我家里来看,她们摸着我织的老粗布,觉得舒服,还说要买。”
此时,韩高燕“嗅”出了商机:“何不把麻将桌上的姐妹们组织起来,通过织布来增加她们的收入,况且还守家守地。”
韩高燕的性格是想到就行动。2012年,韩高燕在自己村里建起了一个600多平方米的扶贫织布车间。她把和丈夫走街串巷收购的70余台缺胳膊少腿的织布机修理好后,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动员姐妹们把这些织布机领回家。
年轻的姐妹对织布的流程一窍不通,但只要想学,韩高燕就免费培训,从最基础的工序,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从使用老纺车、老织布机教起,再到纯手工完成轧花、弹花、纺线、缠穗儿、经线、纺织等全套72道工序,越来越多的妇女学会了织布。
李秋萍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儿子考上大学后,她四处奔波打工为儿子挣学费。不料,去年她婆婆因高血压突然摔倒,落下了后遗症,瘫痪在床,她不得不辞去工作在家里照顾老人。这样一来,全家只能靠丈夫那点微薄的工资来维持生活,经济上非常窘迫。当韩高燕得知后,主动找到她家里和她商量愿不愿意缠穗子,她非常高兴地同意了。当天韩高燕就给她送过去一台缠线机子。经过几天的练习后,李秋萍除了照顾老人外,每天还能有50元的收入。她见人就说,“高燕给我提供了机会,在家里就能挣钱,以后不出去打工了,一直在‘襄土情’做下去。”
还有一位身有残疾的姐妹,外出打工非常不便,但却不影响她在“襄土情”做一些缝纫床单、缠线等力所能及的活儿。这样她可以挣到一些零花钱贴补家用。
看着姐妹们凭着自己的劳动增加了家庭收入,韩高燕非常欣慰。她说:“土织布是属于我们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作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粗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内丘老粗布技艺发扬传承下去,努力做大做强,帮助到更多姐妹们。”
电商直播拓展销路 开发新款迎合市场
织布的妇女越来越多,产品销路是一个大问题。为此,韩高燕找到内丘电商孵化中心,在电商中心的帮助下,产品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往京、津及全国各地,销路一步步打开。
今年疫情期间,线下销售渠道受阻,韩高燕就把销售的主战场搬到网上来。她买来一套直播设备,注册了抖音和快手等线上电商平台,在家里开始网上销售。没想到初战告捷,来自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就连一些五星级宾馆也用上了她的产品,销售额有了明显的提升。上半年仅销售土布床单就达3000余条,销售额也达到了近40万元。
在产品越来越多起来的手织布市场上,怎么让自己的老粗布脱颖而出?韩高燕和丈夫搞起了创新。两口子经过上千次的失败,终于在老式织布机上首次织出了花鸟人物和字画。韩高燕和丈夫又设计开发出粗布凉席、粗布桌旗、手工粗布唐装、粗布字画、粗布工艺品等,以及纯天然的扎染和草木染色等系列产品。去年,随着内丘打造全域旅游的布局,韩高燕又设计研发出多款适合旅游市场的产品。
几年下来,“襄土情”的产品获得市场青睐,韩高燕带动周边10个村、500多名妇女加入到了“织女”队伍,实现了每人每年增收近万元。眼下她正在筹划成立一个千人以上的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一起走上致富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彰显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