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7月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 最美青春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汛期安全教育走进妇女儿童之家 广州妇联项目化打造“不让毒品进我家”品牌 技能培训助力脱贫 “巾帼红”带来“环保绿” 好家风凝聚抗疫力量 江苏建立联合劝募机制助妇儿慈善融合发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4.0参与评分人数:3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们坚定返乡扎根基层——

最美青春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城市到乡村,再远至东极,在黑龙江各地,我们总能轻易发现一个个奋力奔跑的年轻女性的身影,她们坚定返乡,扎根在田间地头,尽情将自己的青春绽放,和乡亲们一起奔向小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高丽 贾莹莹 刘丽君

韩柳花是星火村近20年来第一个回村的年轻人,并挑起了村妇联主席的担子。

“外面千好万好都没有家乡好。”韩柳花之所以回到家乡,首先是“乡愁难舍”。村里有自己的父母、老师,很多老人看着她长大。当他们需要时,她义无反顾。

不止韩柳花一个。连日在黑龙江省多地采访,从城市到乡村,再远至东极,迎着祖国大陆第一缕阳光,我们总能轻易发现一个个奋力奔跑的年轻女性的身影。她们坚定返乡,扎根在田间地头,尽情将自己青春绽放,和乡亲们一起奔向小康。

韩柳花:全村的“女儿”

韩柳花的家乡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星火村因是朝鲜族村,依托语言优势,早些年大量年轻人到日韩和国内沿海城市打工,目前村里仅剩120人,大多数还为老人。

两年前,村党支部书记崔哲俊找到了已在青岛经营多年蔬菜生意的韩柳花,“一是能力比较强,再有村里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希望她能帮帮忙。”这是崔哲俊的“拜托”。

“老年人汉语说不好,去县里办事、买药、看病我就都陪着。”回村后,韩柳花成了所有村民的“女儿”。

不光在生活上,由于缺少劳动力,村里很多耕地都撂荒了,眼看着肥油油的黑土地荒芜着,韩柳花非常着急。她发挥在外务工时的专业所长,找了一块废弃菜地,种上蔬菜,培育成熟之后试着通过网络平台卖给城里居民。

没想到,绿色、实惠的农产品大受欢迎,这给韩柳花开了个好头。她挨家挨户带着老人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蔬菜,然后统一销售。有了村民们的支持,韩柳花带着村民把120块、每块200多平方米左右的闲置菜地种上蔬菜,一人负责一块小菜园。绿色的蔬菜不仅卖到城里,同时还能给村里的“农产品合作社”供货,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

不能仅仅是“乡愁”,吸引韩柳花回村的还有一个大项目——“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2018年,星火村以集体土地为资产入股,总投资7000万元,实施了占地面积15.88万平方米的“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项目,村史博物馆、接待服务中心、民族饭店、特色民宿、休闲广场、采摘园、电影院等一应俱全。目前,33栋民宿主体已建完,近期即将营业。

韩柳花问了很多在外打工的村里人,大家都期待着项目营业,他们都要回家工作。

孙俊梅:家乡的骄傲

同为“80后”,同样因为“乡愁”,和韩柳花“妇联主席”身份一样的孙俊梅,身着赫哲族服装,向前来家乡参观的客人热情推介赫哲族文化,举手投足间满是自信。

孙俊梅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孙俊梅坚定回乡,并自豪地认为现在的自己和乡亲们“过得特别像样儿”!

“过去我家住土草房,现在住带地暖的大砖房,还要马上再盖新房。”她特别有感触,短短几年就能变个样儿,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早已与“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原始生活不同,新时代的赫哲族尤为重视子女教育,赫哲族的女孩子们受教育程度令人惊喜,出类拔萃的赫哲族女性纷纷涌现。

“村里的妇女也开始自主创业,生活更加精彩,经济开始独立,能真正顶起一片天!”孙俊梅自豪地介绍,家乡姐妹们不仅自发组织学习鱼皮画技艺,成立鱼皮画妇女社团,抱团参加各种比赛,现在又纷纷尝试做主播,将自己精致的作品远销国内外,还不忘推介美丽的家乡。而妇联组织为广大妇女提供多种多样免费学习的机会,“但凡是姐妹们想学的,我们都请专业的老师来教授技艺,传承我们的技艺。”

精准扶贫产业带动了家乡贫困户脱贫致富,乡亲们又把鱼皮文化发扬得特别好,旅游产业也搞得有声有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就没少!”说这番话时,孙俊梅又是自信满满。

高洋:村里的“主心骨”

5年前和现在,走在联合村的村道上,高洋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坐在车里哭。”2016年9月,高洋被选派为黑龙江省富锦市砚山镇联合村第一书记时,她刚拿到驾照不久,作为新手司机进村,第一次面对泥泞的村路,把自己“急”哭了。

即使把车开进村了,面对村民冷漠的目光,她坦诚了自己当时的脆弱。可很快,高洋骨子里的倔强不允许,“第一书记”的使命也不允许。

当没有头绪时,“土办法”也许是唯一的办法。高洋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走访,向村民们自我介绍,将印有自己手机号码的卡片一张张发到村民手上,并承诺乡亲们,“有任何困难都能来找我”。

村里孙大姐的孙女想要跟随父母进城上小学找到高洋。高洋说“孩子上学是最重要的事,包在我身上”。此后的3天,她就“赖”在招生办门口,为孩子争取到1个借读名额。

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高洋去外地学习取经,发现当地农民把黏豆包加工改良,包装创新,创造了可观的收入,马上想到自己村的村民也可以利用冬天农闲时间生产黏豆包,增加收入。她动员几户贫困户生产加工黏豆包,销路她来找,第一个月就让村民增收1000元。

贫困户李洪奎年年种地年年赔,谁的建议也不听。高洋跟他掰开了揉碎了唠,给他算生活账。最终全家人都同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大儿子磨豆腐加养羊,二儿子发展生猪养殖,销路全由高洋负责。

就是一件件看起来有点“倔”的事,村民们被撼动,彻底接纳了她这个“第一书记”。此后她带领村民齐心发展庭院经济,建立电商平台卖蔬菜,改善排水问题、修整村路,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大事小情总要找“主心骨”高洋商量。

如今跟随高洋走在村道上,过往的每一位村民都要停下来与她“唠家常”,这时高洋脸上的笑容极具感染力。

她说,从此在村里有个家,也有了份“乡愁”和牵挂。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